当地时间2月23号晚间,德国总理选举的投票结果出炉,联盟党以29%的得票率排名第一,极右翼德国选择党的得票率为19.5%,而总理朔尔茨所在的社会民主党排名第三,得票率为16%。这个结果符合各方的预测,基民盟主席默茨将担任新总理,也就是说,默克尔阵营在时隔数年后重新上台,对俄乌问题的立场引发各方关注。在大选全剧终后,默茨当即表态,呼吁尽快组建新政府,承诺在2个月内完成组阁,而他本人将确保德国重新回到稳定高效的治理轨道。在外部战略上,默茨表示将调整对美关系,建立一支独立自主的防务力量,这点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看法一致。未来有了德、法的力挺,欧盟这"两架马车"或将联合推动欧洲的自主化进程。
在俄乌问题上,默茨主张对乌援助,并在经济领域继续封锁俄罗斯,甚至要求英、法向乌克兰分享战略核保障,这点甚至超越了朔尔茨当局的力度。整体来看,默茨的上台打乱了美方的算计,首先在安全问题上,特朗普政府主张欧洲各国提高军费,分担美国在欧洲的防务压力,而不是欧盟"另起炉灶",抛弃美国和北约建立"欧洲军",否则美国将失去拿捏欧洲的最大抓手。俄乌问题上,特朗普政府主张停火和谈,目前已中断了对乌援助,而乌克兰的领土就是给俄罗斯的"礼物"。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工业国和经济体,如果坚定不移援乌,泽连斯基政府或将继续打下去,乌克兰妥协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除了默茨的背离外,美国还面临另一个棘手问题,那就是北约内部的分裂。不久前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副总统万斯释放出鲜明信号,未来的美国将收缩在欧洲的军力,欧洲必须得"靠自己"了。这个消息引发了后者的强烈反响,一方面欧洲各国的军费普遍不足GDP3%,军队规模削减严重,短时间内很难承担起防务重担。另一方面,离开美国这个"带头大哥"后,欧洲却没有国家"接盘",从实力上看,土耳其是北约第二大军事强国,法国既是"五常"国家,又拥有核武器,而德国在经济上独树一帜,无论是谁都难以服众。
事实上,不管是俄乌问题、地缘安全还是美欧关系等困境,都有一个最为简单的解决思路,那就是实现"俄欧一体化"。如果欧洲与俄罗斯握手言和,所谓的安全担忧自然不复存在,美欧关系的矛盾将转移到美俄博弈的框架中,这么一来,俄乌冲突同样不再有讨论价值,停火止战顺理成章。如果欧洲如此选择,那么压力将给到特朗普方面,美欧这个"跨大西洋联盟"必将破裂,而美国将如何面对俄欧这个庞然大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