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这片曾在20世纪50年代浸染志士鲜血的土地,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悼念者。国民党主席郑丽文的这一举动,在台湾政坛投下了一颗震撼弹。
马场町纪念公园,20世纪5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的刑场,每年秋天都会举行一场特殊的追思仪式。2025年11月8日,这里出现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身影--刚上任8天的中国国民党主席郑丽文。
这是国民党主席首次出席此类统派活动。消息一出,绿营立刻群起攻之,戴玮姗、卓冠廷、吴思瑶等民进党人士纷纷指责她"接受大陆历史叙事"、"配合统战"。
面对攻击,郑丽文坚定回应:"二二八事件或白色恐怖时期的历史不应沦为政治斗争的廉价工具",这段历史属于所有台湾同胞,应寻求和解而非扩大裂痕。
01 打破常规的勇气,郑丽文马场町亮相的象征意义
郑丽文参加白色恐怖受难者追思慰灵大会的举动,在台湾政治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这一行动打破了国民党领导人长期以来的政治禁忌。
活动主办方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与统派力量关系密切,被普遍视为岛内统派重要力量。该组织秘书长蔡裕荣明确表示,邀请郑丽文是希望推动"人民和解的过程、两岸和解的过程"。
郑丽文在活动致辞中指出,台湾经历了长年戒严,面对这段历史应该"寻求和解与抚平伤痕"。她强调,历史不应成为"某个政党的利刃,用来刺杀心目中的敌人"。
这一亮相的勇气,远超国民党前任领导人们。即便是曾出席类似活动的马英九,也未曾以党主席身份在这一场合亮相。郑丽文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与过去切割的决心。

02 马英九未竟之路,国民党主席的历史包袱
马英九执政八年,却在关键历史问题上留下遗憾。他后来承认,在课纲"拨乱反正"问题上,"这点我确实做得不够"。
马英九时期,面对"独派"编写的教科书,他曾大惊失色,决定对课纲进行"微调"。然而,面对绿营的猛烈反扑,这场旨在拨乱反正的努力最终半途而废。
更令人遗憾的是,马英九在两岸和平协议上的犹豫不决。连战在新书中透露,马英九曾考虑推动两岸签署和平协议,但后来不了了之。马英九解释称,协议谈判需要时间,应先推动民生协议。
但这种解释难以让人信服。有分析认为,马英九实质上是将短期政绩置于历史责任之上,缺乏推动深层次改革的勇气。
马英九的教训表明,国民党领导人若不能正视历史,就难以引领两岸关系走向未来。

03 郑丽文的上任三板斧,颠覆国民党传统政治玩法
郑丽文的上任展现出不同于传统国民党政治人物的工作风格。在就任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她就公布了各县市党部新的人事案,其中近八成地方党部主委续任,展现了注重稳定的务实态度。
她明确提出三大目标:使国民党成为代表台湾主流民意的最大政党、2028年重返执政、实现立法机构席位过半。这些目标具体而明确,显示出结果导向的思维模式。
在两岸关系上,郑丽文清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当被问及是否支持防务预算占GDP5%时,她反问道:"全世界有谁愿意GDP的5%花在军费上?德国有吗?"
她强调不喜欢两岸关系走向军事对抗,倾向于通过和平与稳定的方式恢复两岸正常关系。

04 人事布局的智慧,郑丽文的老将与新秀搭配哲学
郑丽文深知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上任三天便公布了完整人事名单。她的安排独具匠心,兼顾"经验厚度"与"时代活力",展现出高超政治手腕。
副主席一职的任命堪称"老将压阵"。李乾隆、纪林连、张荣公、肖旭成四人皆是深耕政坛的资深人士。张荣公曾助力2005年连战大陆"破冰之旅",而对两岸事务熟稔于心。
肖旭成身为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在蓝营内部协调与对外沟通上经验丰富。这些人事安排被视为郑丽文深耕两岸关系、稳固党内共识的重要信号。
在核心职能部门,郑丽文选择让专业人做专业事。负责组织工作的主发会由李泽华执掌,主抓文宣的文传则交由吴宗宪负责,形成"组织筑基、文宣造势"的立体布局。

05 内外挑战与未来征途,郑丽文面临的重重考验
郑丽文的革新之路面临多重挑战。国民党负债高达21亿新台币,每月支出约4000万元,全年支出超5亿元。财务危机成为最紧迫的难题。
党员人数持续下滑,从上次主席选举时的37万降至如今的33万,短短数年减少4万。更严峻的是,党员参与度偏低,此次主席选举投票率不足四成。
面对民进党的政治围剿,郑丽文展现出强硬姿态。当民进党以"伪造文书"罪名起诉国民党9名党员党工时,她第一时间定性为"政治追杀",承诺全力救援受迫害者。
郑丽文抓住民进党执政弱点,公开强调"台湾不是美国的提款机",直击民进党要害。她反对花费2472亿新台币采购F-16V战机,认为这种军购耗费民脂民膏却收效甚微。

2028年重返执政的目标取决于蓝营整合。2024年选举中,国民党与民众党的分裂让赖清德以40%的得票率当选。郑丽文能否推动泛蓝阵营整合,将直接决定选举走向。
面对绿营的"抹红"攻击,郑丽文没有退缩。她参加白色恐怖受难者追思活动的决定,甚至获得了党内前辈邱毅的高度评价:"郑丽文完全正确,为她的勇气点赞。"
随着2026年地方选举和2028年大选的临近,郑丽文领导下的国民党能否真正实现重生,将决定台湾政坛的未来格局。她的表现已经让许多人看到了国民党变化的可能性。
国民党前民意代表邱毅对此评价道,郑丽文懂得摒弃僵化的反共思维,放下过度的"台湾优越感",这一举措是打破僵局的关键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