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吃2年生鱼片的潮州阿叔,最后一次动筷子后肾里检出9条活虫,手术室连夜开灯。
这一幕不是都市怪谈。
全国寄生虫病监测网络统计,去年仅上报的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已超1.3万例,真实数字可能是它的十倍以上。
淡水鱼、近海小杂鱼频繁出现在确诊报告里,原因简单:很多人吃进嘴的那一刻,根本没猜到里面藏着什么。
先看鲫鱼、鲤鱼、草鱼。
超市打氧水箱晶莹剔透,不代表安全。
抽样检测显示九成鱼鳃带车轮虫,七成体表检出指环虫,每条鳃丝像微型战场。
虫卵耐低温,家用冰箱零下5℃冻48小时仍有存活。
处理时只要刀尖带着虫卵划过鱼肉,就可能搭一趟顺风车。
鲇鱼、罗非鱼更麻烦。
生长速度快,常被放到富营养污水塘里吃残饵。
广东省疾控223年5月公布数据,污水塘罗非鱼肝包虫感染率28%,肌肉中带广州管圆线虫比例6%。
别指望盐腌酱油杀绝,实验室做活体实验,1%盐度浸泡两小时,虫体还能探头。
再聊冰鲜红肉鱼。
三文鱼、鲭鱼、带鱼都携异尖线虫。
国家水产总站抽检显示,东海冰鲜带鱼样本线虫检出率34%,埋藏在肌肉缝隙。
日料店宣称零下35℃急冻7天,可实操中冷链一小时断链,虫就复苏。
口腔痒、胃痛还算轻的,虫钻透肠壁住进腹腔,开刀才能取干净。
有人把希望押在芥末、蒜汁、高度白酒。
同济医学院实验告诉你:芥末浓度达到医用级别,3分钟才能杀死半数幼虫。
你蘸那几秒只是调味。
大蒜、白酒同理,进了胃被胃液稀释,等于直接放行。
不想把医院当饭堂,记住三条最实用的。
第一,买鱼看腮盖有无充血发黑,翻开闻有没有土腥合并腐臭味,嗅到就请放下。
第二,切块前流水冲3秒,手上刀上砧板全都换,案板如果曾切生肉,建议直接换另一面。
第三,淡水鱼必须熟透,带血丝别再骗自己七分熟。
快递来的冰鲜海水鱼若没有-35℃冷冻小票,回家自己补冻,-2℃硬七天,72小时后才能入口。
你花一百块去夜宵摊点一大盘水煮鱼,省掉的三分钟观察省不掉几万元的住院单。
鱼是补蛋白的好东西,可前提是别把自己送进手术室。
下一次夹生鱼片前,脑子里闪过手术室黄灯,就能省下那口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