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9 日,美国交通部突然抛出一则拟议命令,给中国几家航空公司划定了 48 小时的最后期限,要么放弃往返美国航班飞越俄罗斯领空的权利,要么等着被制裁。
这道通牒来得毫无征兆,而美方给出的理由,是为了"缩小中美航司之间的竞争差距",改变美国航空公司处于的"不利地位"。
但是美国航司自己经营不善、竞争力不足,凭什么要保持中立的中国航司来买单?
这笔账,咱们确实得好好掰扯一下。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美国率先对俄罗斯发起领空制裁,紧接着俄罗斯就采取反制,直接把美航司挡在了俄领空之外。
从那天起,美航司往返亚欧的航班就没了捷径。
原本飞越俄领空的 "北方通道" 被堵死,只能绕远路从北大西洋或中东上空走。
以纽约到北京的直飞航班为例,以前 13 小时就能到,绕行后硬生生拉长到 15.5 小时以上,飞行时间多了近 20%。
时间长了,燃油消耗自然跟着涨。
美国航司的行业游说团体"美国航空"估计,美国航司每年损失的市场份额大概在20亿美元左右,而俄乌冲突从爆发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三年多,美国航司累计亏损就要高达 60 亿。
说白了,这就是美国自己挑起制裁引发的连锁反应,跟中国航班是否飞越俄罗斯领空压根没关系。
美方的炒作,根本站不住脚。
中国航班飞越俄领空,根本不是临时争取的特殊待遇,而是基于国际法和中俄早在 2018 年就达成的空域合作协议,这种合作早就常态化了,比美国航司出现亏损早了好几年。
更关键的是航线布局。
去年 3 月,美国刚同意把中国航司的中美航班从每周 35 班增加到 50 班,新增的航班大多是上海到旧金山、广州到洛杉矶这类美西航线。
这些飞美国西海岸的航班,本来就不用经过俄领空,既然不涉及俄领空,又何来 "靠俄领空抢占市场份额" 的说法?
还有个细节被美方刻意回避了,美国航司自身的运营问题其实很严重。
即便美国交通部给了美航司和中国航司同等的航班配额,2024 年美航司的实际执飞率也才 68%。
行业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美航司正面临严重的机组人员短缺,尤其是资深飞行员和空管人员不够,好多已经获批的航班都没法正常起飞。
这些内部问题带来的压力,却被美方一笔勾销,一门心思把亏损责任推给中国航司。
回头看,这已经不是美方第一次玩这套逻辑了。
2023 年,中美协商恢复疫情前航班规模时,美方就提过条件,想把每周航班从 8 班增到 12 班,中国航司就得先放弃飞越俄领空。
当时中方直接拒绝了这种不合理要求,谈判也就僵住了。
现在特朗普政府又把老一套搬出来,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在给美国航空业一个 "交代"。
美国航空业可不是普通行业,既是重要的产业力量,也是政界不敢得罪的利益群体。
2024 年美国大选期间,美国航空协会和旗下企业给特朗普竞选团队捐了超过 4500 万美元。眼看着航司亏得越来越多,特朗普政府总得给支持者一个 "解决方案",而把矛头对准中国航司,在他们看来似乎是 "低成本" 的选择。
但这个选择,显然没考虑中美航空业之间的依存关系。
要是美方真敢对中国航司实施制裁,中方大概率会采取对等措施,限制美航司在华业务。到时候美航司损失的可就不只是绕飞的成本,连中国市场的客源都保不住了。
而且美国这种单边行动还可能搅乱全球航空业。
空域资源本来就越来越紧张,要是中美再在领空问题上起冲突,全球航线网络可能会陷入 "碎片化",航空运输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我们把话说的很清楚,中美航线安排得基于平等互利和市场需求,反对把航空运输问题政治化,更反对附加不合理条件。
这句话点透了本质,美国航司的亏损,是美国自己政策选择的结果,不是中国航司正常运营造成的。
要是特朗普政府非要一条道走到黑推进制裁,最后可能不仅把中美航空合作的基础搞砸,还会让美国航空业陷得更深。
毕竟这些年的例子摆得很清楚,靠转移矛盾、施压他国解决自己的问题,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