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好!短短5天4位名人被曝去世,最大者80岁,最小的才22岁

2025-10-03 17:43  头条

人们总说艺术家靠名气就能过好日子,可当一个拿过梅花奖和梅兰芳金奖的老生,最后要靠义演和捐款去和病魔对耗,心里那点不安就藏不住了。所有的热闹都散场以后,他的结局只有一句话。

"2025年9月26日,杨乃彭在天津去世,80岁。"两年多拉扯,换来的是安静的告别。他的两个儿子站在病房门口,眼圈红到发烫,还是说了那句不让父亲担心的话,爸爸您放心。很多人只看到消息,也许不知道,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天的。

先从最悬的那段说起。2023年春天,肺部感染,白肺,血氧低到人没法自己呼吸,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下了病危通知。插管,进重症监护室,三个月没出来。七十八岁,还带着基础病,医生每次进出都看监护仪,家属则看表,夜里听到一点动静就从椅子上弹起来。他清醒,他能听见,他会流泪,他说对不起,拖累你们了。

病没有按部就班地好转,家人又把他转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继续抢。肺功能弱,还是得靠机器。钱像流水一样下去,医保能报一部分,剩下的就是窟窿。老两口的积蓄花完了,大儿子杨青和小儿子杨少彭,把自己的钱全搬出来,还是不够。兄弟俩四处打电话借钱,一个个写欠条,各背上几十万。

事情到了这一步,不只是家里的事了。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天津京剧院的领导去了医院,问诊问难,能协调的都协调。更直接的是天津京剧院工会在2023年8月10日发倡议书,喊大家捐款。随后又和北京京剧院等单位一起,在10月20日至22日把天津滨湖剧院借热了,演了三场。《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四郎探母》和名家名段演唱会,所有演职人员没报酬,收入全拢到一个地方,给他治病。

三场落幕后,小儿子杨少彭在社交平台写感谢,艺术家,领导,观众,朋友,一个都没落。他说我们记着所有人的好。从那以后,他父亲命是保住了,可完全离不开人。他大部分时间在床上,王新玲已经七十八岁,力不从心,只能请护工。两个儿子轮班回家,跟护工一起照看。病人清醒反而更难受,时不时掉泪,说对不起。儿子安慰,说您只管养病。

"义演不是噱头,是在真金白银地往回捞一个人的命。"也有人问,这样的老生,为什么晚年还这么辛苦。答案并不复杂。杨乃彭1945年生在天津,1958年考入天津戏曲学校,毕业后留在天津京剧团。妻子王新玲是他戏校同学,两人一起分配,一起在台口打磨。1969年结婚,先后有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杨青,小儿子杨少彭。那时候京剧演员收入不高,他要养家,还要接济两边老人,手头从来不宽。后来小儿子在北京结婚,办婚礼,买婚房,他也尽量补贴。名气很大,日子却像普通工薪族。老了以后演出少了,主要靠退休金。

他靠的不是人设,是戏。老生里的杨派名家,《杨家将》《战太平》《伍子胥》《击鼓骂曹》《定军山》《白莽台》,每一出都能叫戏迷坐满场。拿过中国戏剧梅花奖,拿过梅兰芳金奖,戏文里都写他台口稳,声腔正,人物立得住。这些光亮,照了几十年。可等到病房里,光亮只能变成探病人的脚步声。那段时间,许多人来看他,也许他听到了每一声问候。

他走前的两年,是把一家人的人生档案翻了个面。杨青至今未婚,打算攒钱结婚成家。杨少彭已婚有子,要养家,背债还得一点点还。父亲在家康复的药费并不轻,两兄弟继续筹钱。有人说这样的儿子难得,也有人说这是正常。对这家人来说,不用讨论,他们就是在做。

"不遗憾不代表不疼,他们只是把疼往肚子里咽了。"我更在意的是,我们总习惯把艺术家的苦归结到时代或者行业,其实很多时候就是现实简单残忍。病从2023年5月开始,越拖越重,从一纸病危通知,到三个月ICU,再到转院再插管,最后回家护工照看。流程全对,努力全对,钱也全对,就是结局没扭转。你看,制度在尽力,单位在尽力,同行在尽力,家人更是在尽力,但这场仗还是输了。不能把失败怪到谁头上,可也不能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关于他本人,越说越明白。他不是把戏唱给时代看的,他是把戏唱给每一个坐在黑暗里的人看的。他的一生从天津戏校起步,回到天津终点,像一个圆。妻子是同行,是一辈子的搭档。几十年里,他把能挣的都往家里搬,把能帮的都帮到位。到老了,他躺在病床上说对不起,拖累了你们。有人会说他不该自责,话是对的,可人是有心的,心里有账。做人这事很难,做父亲更难。

这次的离去不是一个人的终章,是一段京剧人的集体记忆被翻页。天津京剧院的倡议,滨湖剧院的义演,北京京剧院的加入,观众买票坐在台下,所有这些场景都是这座城市对老艺术家的回应。戏迷们记住他的段子,记住他的身段,记住那场为他而演的夜。他走了,戏还在,人情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