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中学女生遭7名女生欺凌,裸照被发100人大群,起诉获赔多少

2025-10-30 09:13  百家号

2025年10月,日本大阪一所市立中学的教室里,刚升入初中的女生加入了一个由7名同年级女生组成的LINE群组。 她本以为这是融入新集体的开始,却不知道一场噩梦即将在屏幕另一端上演。 在一次群视频通话中,她突然被要求脱掉衣服。 拒绝后,对方冷冰冰地抛出一句"不照做就绝交"。

最终,她在胁迫下屈服,而更残忍的是,整个过程被人截图,照片迅速被扔进另一个近百人的年级大群中。

这名女生从此拒绝踏入校园。 2024年11月,她选择了转学。 2025年3月,她和父母将7名施加欺凌的女生及其中12名家长告上法庭,索赔44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0.5万元)。 近日,案件在地方法院达成和解。 被告方对女生遭受的伤害表示遗憾,同意支付18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4万元)作为赔偿。

和解条款明确要求被告删除所有相关影像数据。 尽管被告承认照片传播过程,他们却否认了"胁迫"行为本身。 当地教育委员会仅确认存在欺凌,以诉讼细节为由拒绝进一步评论。

这起事件并非孤立案例。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历史数据,校园欺凌在日本早已是一个顽固的社会问题。 2013年度,日本中小学共发生约6万起校园暴力事件,比上一年增加3500多起。 其中小学生涉及的校园暴力高达10896起,创下当时的历史新高。

2015年发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在长达6年的追踪调查中,近九成学生曾遭遇校园欺凌,形式包括集体孤立、无视、说坏话等。

随着智能手机在日本青少年中的普及,欺凌行为迅速从现实空间蔓延至网络世界。

网络欺凌往往更为隐蔽,伤害也更深。 长崎县曾有一位小学六年级女生因不满同学在留言板上的谩骂,用刀刺死对方;奈良县一名13岁初中女生因两名同学在社交网络上侮辱其家庭,最终选择跳楼自杀。

日本社会为治理校园欺凌问题付出了长期努力。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就开始寻求解决方案。 2012年8月,文部科学省设置了文部大臣直属的"儿童安全对策支援室",统一协调应对欺凌事件。

2013年6月21日,由日本朝野六党共同提交的《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在参议院获得通过。 该法规定,当学生因遭受欺凌而受伤或长期缺课时,学校有义务调查事实并告知监护人。 若欺凌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学校必须报警。

对于网络欺凌,法律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监控等对策。

法律之外,日本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设立了由大学教授、律师、心理医生等外部专家组成的"校园欺凌问题对策委员会",作为第三方机构介入调查。

为早期发现欺凌迹象,奈良市的帝塚山小学从2018年起试点引进一款防网络欺凌软件,允许受害或目击学生匿名举报。 日本各地也持续开展认知网络欺凌的讲座。

然而,校园欺凌在日本为何如此难以根除? 一些学者指出,这与其社会文化深层结构有关。 日本学艺大学教授杉森伸吉认为,日本社会强烈的集体主义文化导致人们倾向于排斥"异类",无法融入集体的学生容易成为欺凌目标。

日本政府对欺凌问题的重视也体现在政策调整上。 文部科学省原则上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但自2020年起允许初中生携带,前提是学校和家庭需做好安全教育指导。

针对网络暴力犯罪,日本也在2022年6月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将侮辱罪的最高刑罚从"1万日元以下罚金或30日以下拘役"大幅提升至"30万日元以下罚金或1年以下有期徒刑",公诉时效也从1年延长至3年,旨在提高犯罪成本。

回到大阪这起案件,女生的律师和对方律师均对和解结果保持沉默。 那张被扩散的截图或许已在法律要求下删除,但对于受害者而言,伤痕远未消失。

她转学后试图开始新生活,而那段被胁迫脱衣的视频通话,以及随后在百人群组中无声疯传的照片,已经成为她初中生涯无法抹去的印记。 当地教育委员会那句"确认存在欺凌行为,但不便评论诉讼细节"的回应,则折射出制度在面对个体伤痛时的复杂性与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