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中国古代历法中一个特殊的节气概念,源自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至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结束,通常持续约30天左右,若逢闰月,则可能延长至40天。
三伏天的命名,源于古代的干支纪日法。古代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结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法,而"庚"是天干之一,代表着刚强和阳气旺盛。夏季自夏至始,第三个庚日即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称"三伏"。古人认为,这段时间阳气达到顶峰,人体易受外邪侵袭,因此,三伏天成了养生保健的关键时期。
同样源自古代的历法,指的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从冬至算起的第二十七天至第三十五天。这段日子,气温降至全年最低,冰封雪盖,万物蛰伏,人们常说"数九寒天",正是形容三九天的严寒。民间自古有谚语说,"男怕三伏,女怕三九",伏天将至,牢记3不做,2不吃,健康入伏!
古人认为,男性体质偏阳,三伏天的酷热容易使体内阳气过旺,导致身体不适;而女性体质偏阴,三九天的严寒则可能令体内阴气过盛,影响健康。因此,在这两个极端气候条件下,男女各自需采取不同的保健措施,以平衡体内的阴阳之气。
"1不久"
不熬夜。夏季昼长夜短,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心率都会相应加快,此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尤为重要。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即使是在假期,也应尽量在固定时间上床休息,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保持卧室的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2不做"
不贪凉。虽然高温难耐,但过度贪凉,如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直接对着风扇吹或大量饮用冰冷饮品,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使用空调时,室内温度不宜设置过低,一般建议维持在26℃~28℃之间,与室外温差不超过5℃为宜。同时,适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饮用冷饮时也应适量,可选择温开水或微凉的饮品,避免直接从冰箱取出立即饮用。
不剧烈运动。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不仅容易造成身体脱水,还可能因体温过高而引起中暑等不适。选择在一天中较为凉爽的时段,如清晨或傍晚进行轻度到中度强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等。运动前做好充分的热身,过程中及时补充水分,运动后也要注意身体的恢复,避免立即洗冷水澡或进食大量冷食。
"3要吃"
绿豆汤就是其中一个,宋朝的时候人们就在夏天喝这个解暑了。煮绿豆汤之前,豆子要先泡几个小时,这样才好煮烂。煮的时候别放白糖,放点冰糖就行,喝起来更舒服。
莲藕也是个好东西。夏天人容易口干,没胃口,吃点莲藕就好。生的莲藕水分多,吃着脆。煮熟了吃,对肠胃也好。做成"姜汁藕片"味道不错,先把藕切片用开水烫一下,然后用姜末、醋、生抽、香油、糖和盐调个汁,拌在一起腌一会就能吃。
还有就是吃姜。夏天吃姜能让身体里的阳气生发起来,还能开胃。不过进了伏天,姜就要少吃一点。
说起吃的,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有些地方伏天也吃冬瓜。冬瓜这东西水分多,热量低,对身体里湿气重的人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