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最牛”县级市,凭啥吊打日本?解析背后的原因

2025-07-26 16:13  头条

靖江,这个位于江苏长江边的小城,本是很多中国人地图上一瞥即过的名字,却在2023年以造船订单击碎所有想当然--全球新船订单量排第一,连日本都不是对手!要说之前日本怎么债务缠身,技术仍不见颓势,全国人民都把"造船就是日本拿手好戏"挂在嘴边,这种反转,哪里想得到?

靖江的起点低得让人发笑。有些地方上来就有好底子,靖江显然不是。70年代初当地建的第一家船厂,还只是个修补木船的小机械厂。别笑话,附近的南通、扬州,甚至上海,早就动不动造万吨巨轮,靖江忙着修木船,气都很低。往长江边一站,就有点像新兵蛋子跑去围观老江湖的把式,轮不到你操心全局。难道一开始不就输了?

但人吧,有压力是会逼出办法的。90年代,厂子经营不善,又赔钱,靖江造船厂直接濒临倒闭。袁凯飞走马上任,首要任务是救命钱。他不仅没被吓倒,反把香港船东的万吨级订单一口吃下。这叫"负担"?更像钢丝上的赌命。其实当时订单还有亏损风险,可他认死理儿:小船大家都会,高不成低不就,索性抬杆子,把自己"杠杆"到另一个赛道。

说是变革,其实相当于赌博。

一艘万吨级"虹春号"下水,一锤定音。订单像赶集似的涌过来,国际的、东南亚的、欧洲的,全找上门,靖江把第一桶金变成了流量入口。有人疑惑那还不就拼命抢单?但现实很骨感,差异化才是真王道。市场需求不总往大船走。后来靖江的"新扬子""东方造船"等三巨头来了,却偏能找到定位,彼此又不打架。分田到户,各自种各自的地。有的专搞10万吨级大块头,有的主抓8万吨以下专用轮,有的打中型货船,画圈"认领",形成鼎立。

所以,靖江赶超日本,是天时还是人和?你要真信光靠拼劲,恐怕太理想了。

企业操持得起,外部条件没点支撑,那也要掉链子--这话也不是空穴来风。2008年,中国船企第一次整体超越日本,但全球金融危机像冷水泼下来,别说日本吓一跳,靖江都险些冷了全场。那会儿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压力山大,不少厂子撑不住,靖江本地不少民营企业差点断了命根子,总有唱衰说"三年大限"的话。

可有趣了,政府出手的时候偏偏不是一刀切,2007年抵押新船借贷那一套,成了靖江续命药方--主城区新世纪造船用抵押贷款增加新订单量,直接救了命。

其实2003年,就有"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的设想落地,这种跨江、跨行政区划的园区,当时全国都没几个。实话讲,这么前卫的操作,别的省市也不是没想过,靖江却能落地。原因给你说清楚也没人能想明白,可能就是地利所致,也可能是偶然撞上运气?

再扒细节,你才发现,靖江造船为啥能一骑绝尘,离不开它那一条龙的产业链。整个"通泰扬"区域有16家造船、拆船厂,加上超过200家配套企业,从主机到小小阀门,一条街能配齐。别的地方做个大件得分几地拉货,靖江29天能交付一艘新船。有人质疑是不是数据有水分,这直接查通报道的数据,2023年就干了全球13.9%的新船订单,这不是吹牛。

不过也不是说靖江造船天生就牛到无解。真正激烈的时候,九十年代末厂子还得靠为别人打工,造点低技术含量水泥船凑生计,订单也险些断粮。等"虹春号"之后才有转机。这条线谁要追溯起来,真是一波三折。

订单爆了,产能反倒赶不上。江苏新扬子负责人有段时间被记者堵在车间苦笑,说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产能。如果说日本过去靠技术和品牌全球吃天下,新格局下竟是产能为王,靖江成了最赚钱民营船厂的"大本营"?有趣的是,这个县连高铁都没开到。靠船业撑起产值,这叫不叫奇迹?

靖江造船不是借国有龙头的光。大连、上海那套体制,民企插不上手。反倒民营当家,灵活调头更快。网上很多分析说,造船毕竟是全球化买卖、日本那套老厂管不住规模才吃了亏。可换成靖江,如果过于市场化会不会伤及根本?资料也不是都能指向答案。你说全靠民企拼劲儿?你要说还是有体制助力?两边都说得通。

有人说靠天时地利人和。也有人觉得靖江本没有那么多"科技含量",主要抓住了一个节点,别人没抓住。比如产业链协同性,或者说,就是赶上风口。2021年靖江完工量占全球10.24%,新订单全球14.7%,过去几年数据一路攀升。生产效率高、工期短、配套快,听着确实厉害。可一旦全球景气下行,还不是人人同等受累?此处又和前面的乐观情绪对不上,也不必圆。

话说回来,靖江不是没有后顾之忧。民企固然灵活,一旦金融环境骤变,政策兜底的力度未必永远跟得上。别看现在订单排到数年之后,万一全球经济变脸,没人订船了,跌起来也是眨眼的事。谁都不傻,日本曾经也一样狂飙,掉下来不过十年八年。靖江有今天,步步都是临危受命,走钢丝没停过。

说到底,到底是市场选择了靖江,还是靖江"摁着头"做成了船业大县?太难讲清楚。你可以说新世纪造船、扬子江船业等民企抓住了历史时机,也能说地方政府及时"搭台",更能说整个长三角产业集群势能外溢。

有报道说靖江专家型人才"不是最多的",但操作层面流转自如,一线工人效率奇高。这不是高大上的"创新故事",反倒是流水线上一锤一钉干出来的。精确到天的交付、高度匹配的配套,这种低调又实用的风格,在数据背后显得很真实。没那么多玄妙理论,倒挺直白。

产业链协同、市场快速反应,甚至融资通道的创新--这些因素,单个拿出来都不足以解释靖江的崛起。但数据不会骗你,目前靖江已经把船卖到全世界,订单还在增加,没有理由小看。

有人觉得靖江已经成中国造船的天花板,有人则说只是周期的幸运儿。算再精的账也躲不开一波三折,谁能保证没有下一个靖江?

说到底,所有的奇迹都是普通人一锤一铁干出来的。靖江和日本造船的差距正在消失,但接下来如何,就看谁能给出下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