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边界模糊,利益冲突引争议
按美国的规矩,总统为了避嫌,通常会把资产交给独立机构搞"盲信托",自己啥也不管,避免制定政策时偏袒自己的投资。
但特朗普偏偏不这么干,他的资产交给了长子和公司元老打理,自己却是唯一受益人,想改规矩随时就能改,相当于资产控制权还在自己手里。
现在的特朗普,一边当总统定政策,一边大量买进受益于这些政策的债券,难免会让人多想:他推动金融放松是不是为了让银行债升值?
他支持芯片产业是不是为了自己的持仓赚钱?
就算他说自己不插手投资决策,这种政策和个人财富深度绑定的情况,也实在难逃瓜田李下的嫌疑。
就像裁判一边吹哨,一边还押了某支球队赢,比赛的公平性能不让人怀疑吗?
不过也别觉得,他这波操作就稳赚不赔。
最近美国政府停摆结束,市场对12月降息的预期已经降温,10年期美债收益率都涨到4.15%了。
债券不是短线炒作的东西,他才买了1到3个月,短期根本赚不到啥大钱。
而且未来通胀能不能稳住、降息能不能顺利落地,都是未知数,要是降息节奏没跟上,他的债券也可能面临波动。
说到底,特朗普这175笔债券投资,表面看是稳健理财,实则是把个人财富和国家政策绑在了一起。
他急着降息,既是为了美国经济和自己的政治前途,也藏着让自己资产升值的小心思。
这种模糊了公共决策和个人利益边界的操作,难面会引发争议。
毕竟,作为总统,首先得守住"公是公、私是私"的底线。要是政策制定总想着给自己的投资铺路,那政府的公信力可就真站不住脚了。
至于他能不能靠降息让3亿债券大赚一笔,现在还不好说。但这种"公私纠缠"的操作,已经给美国的政治伦理出了一道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