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衣节,正赶上一轮难得的"天时"。六十年才逢一次的乙巳年,加上刚结束的闰六月,还有"双春"年份,全都赶在一起。农历十月初一一到,不少家庭一下紧张起来,大家都开始准备烧纸钱、纸衣,心里的牵挂格外重。这种搭配,就像凑齐了所有罕见节气,老人们都说今年不能马虎,祭祖的规矩一条都不能落下。

老传统不少,尤其在北方,比如陕西、河北,那里的讲究很细。每家都会带上纸钱纸衣去墓地,烧纸时手要围圈,把灰堆成一个家族的界限,意思是只送自己家的先人。现场有的人会哭着拜,情绪全堆在那几分钟里,纸灰在风中飘得老高。空气又冷,纸火又亮,画面挺扎心。讲真,这种场面,哪怕只是远远看一眼,心里总会有点触动。
寒衣节的来历,说白了是因为一年进入冬季,农历十月算正式迎寒,草木一黄,气温蹭蹭往下掉。人要加衣服,祖先也不能少了"冬衣"。祭祀的目的,其实就是表达心意,让已故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暖和"点。这习惯从周代就有了,古书里都有记载,说这个时节要为故人备衣。千年没变,也是中国人对家、对亲情的一种执念吧。
今年值班的年份有点罕见,逢60年一回的乙巳年,说起来算是个不太常见的年头。巧的是闰六月刚过去,又碰上"双春",这些日子在老人口中经常成了谈资。十月初一离小雪节气只差两天,北方气温已经很低,今年大家烧寒衣的时间比以前晚点,更接近冬天。很多老人还能翻出几十年前的说法,说今年的"天时"很稀罕,祭祀可不能含糊。
整个祭祖流程,也有不少细节讲究。今年大家很认真,供品要摆双数,洗干净,整得利索,不能像普通祭陈,随手一摆就完事。老人还会喊着,烧纸钱得等火星全灭才走,不然怕心意不到位。纸烧光,灰收完,供品也是一份份安排,都是为了把心里的事做得足够周到。如果说以前有人敷衍,现在这样的年份就很少有人敢随便对付了。
祭扫时间也挺重要。大部分人都会赶在正日去,提前太多不行,说是阳气重影响祭拜,晚了也有讲究,十月北风太猛,呆久了身体受不了。还有家族规矩,女婿不能跟去墓地,一来是身份问题,二来是传奇说法。现在很多人家独生子女,规矩也在慢慢变得灵活些,长辈们顶多私下嘟囔两句,但能守的还是会守。
吃饭也有花样。北方人过寒衣节一般吃饺子,抗冻团圆,一盘热饺子下肚挺安慰。南方更爱糍粑,糯米黏在一起象征一家人紧紧围着,不散。还有红豆饭、面条,说是驱邪求长寿,反正都是老一辈的讲法。每年节气到,饭菜就换个花样,有些习惯其实追溯不清楚由头,但只要做了心里踏实。
烧纸钱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有的等纸灰落定才走,不怕麻烦。有人怕风把纸灰吹散,总想多留一会,感觉这样心意能给祖先收到。今年这些规矩大家都传得更密,谁也不希望节气这么特别时留下遗憾。其实,烧纸纸衣这些事,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自己安心,给家族一个交待。
等所有仪式都弄完,人总会安静许多。独自烧纸那会,脸上冷风一吹,纸灰随风飘走,你会突然觉得,这小小的仪式远比很多热闹节日更有重量。那些纸衣到底送到了没有,其实谁也不知道,大概也是给自己一点安慰。每年到这个时候,大家总会说,烧纸的那一刻,其实是和过去告别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