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原物流主管受贿4000多万 贿款藏匿出租屋被抓

2025-07-26 13:45  头条

上海警方近日通报的饿了么前物流主管韩鎏受贿案,撕开了互联网企业腐败生态的冰山一角。这位手握运力资源调配权的高管,竟将4000万元贿款分散藏匿于多个出租屋,其作案手法之大胆、涉案金额之巨,令人瞠目。这起案件不仅暴露出平台经济扩张期的管理漏洞,更折射出互联网企业反腐已进入深水区。

当资本狂飙突进遭遇权力监管滞后,如何构建阳光化的企业治理体系,成为所有互联网平台必须直面的考题。

从警方披露的细节看,此案呈现出互联网腐败的典型特征。作为负责商户上线审核和运力调配的关键岗位,韩鎏将手中权力异化为"提款机",通过收取"上线费""保护费"等方式牟利。这种"靠山吃山"的作案模式,与早年间阿里"月饼门"、腾讯"通道费"等互联网腐败案件一脉相承。

更值得警惕的是,涉案人员采用"狡兔三窟"的赃款隐匿方式,在多个出租屋囤积现金、奢侈品等财物,既反映出其对监管的刻意规避,也暴露出企业财务监督的盲区。当互联网企业的区域运营权过度集中,当技术手段沦为掩盖腐败的工具,权力寻租便有了滋生的温床。

深入剖析这起案件,其背后是互联网企业"重扩张、轻治理"的发展顽疾。过去十年,外卖平台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烧钱换增长"的激进策略。在日均千万级订单的压力下,企业往往更关注GMV数字而非内控体系,更看重城市覆盖率而非合规管理。

这种野蛮生长模式,客观上为韩鎏这样的中层管理者创造了权力套利空间--他们既掌握商户生杀大权,又缺乏有效监督。数据显示,2022年某互联网企业反腐报告披露,采购、招商、区域运营等环节的腐败案件占比超六成。饿了么此案再次验证:当企业跑马圈地的速度远超制度建设时,腐败风险必然如影随形。

案件暴露的另一个严峻现实,是互联网反腐的"破窗效应"正在形成。韩鎏并非饿了么首个涉腐高管,此前其同事陈明等多人已因受贿获刑。这种"前腐后继"现象,反映出部分互联网企业存在"业务至上"的畸形文化。在某平台流传的"三个月开城,半年见成效"的军令状背后,实则是将合规底线让位于业绩指标的潜在危险。

更值得反思的是,多数互联网企业的反腐仍停留在"事后灭火"阶段,依赖"廉政合规部"等机构单打独斗,未能将防腐机制嵌入业务流程。就像本案中,受贿行为持续数年才被发觉,监督的滞后性可见一斑。

要根治互联网腐败沉疴,需要构建"技术+制度+文化"的三维防腐体系。在技术层面,美团推出的"北斗系统"可资借鉴,该系统通过算法自动识别异常合作商户,将人为干预降至最低。制度上,应当借鉴京东实行的"轮岗制"和"利益回避",切断权力与利益的固化关联。

而文化重塑更为关键,阿里将"诚信"写入绩效考核的作法说明,只有让价值观从墙上的标语落地为员工的敬畏,才能筑牢思想防线。监管部门也需与时俱进,针对平台经济特点修订《反商业贿赂指引》,将"大数据杀熟""流量倾斜"等新型腐败纳入规制范围。

饿了么这起案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互联网行业从青春期迈向成熟期必须跨越的治理鸿沟。当资本红利逐渐消退,当监管利剑持续高悬,企业竞争终将回归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之道。

那些能率先打破"腐败-增长"恶性循环,构建透明治理体系的平台,才有可能在存量竞争时代赢得真正的用户信任。毕竟,商业世界的永恒法则从未改变:唯有阳光下生长的企业,才能结出可持续发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