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两件事就能看出来,中国的对等反制确实对美国的航运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这只是中国反制的冰山一角,毕竟美国的稀土现在还被卡脖子,大豆也还在仓库里堆着。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的态度也出现了变化。
当地时间10月17日,他在接受福克斯商业频道采访时罕见承认,高关税策略"不可持续",甚至承认已对美国经济造成冲击,这一表态被媒体普遍解读为特朗普"关税信仰"的动摇。但问题在于,特朗普并没有真正改变,他对华政策一直都是"胡萝卜加大棒",嘴上说着要跟中国搞好关系,背地里却在持续打压,从高关税到港口收费,再到芯片出口限制,措施接连不断。这样的"左手松口、右手加码",让中美经贸关系难以真正缓和。
从短期看,中美航运摩擦的直接受害者是企业与消费者,美方企业承担更高的运营成本,中国的港口收入暂时提升,但国际物流效率下降。从长期看,这种以收费壁垒为手段的贸易战,必然加速全球航运体系的分化:美国及其盟友可能试图打造独立航线体系,而中国则会强化在亚洲和"一带一路"沿线的港口布局。
事实上,中国的反制措施也传递出一个更深层的信息:如果美方执意以行政手段干扰市场规则,那么中国也会以制度性方式回应,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规则之争。过去,美国习惯利用美元结算体系、航运保险与港口标准等领域优势,对他国施压。而中国如今通过制定自己的港口收费规则、掌控造船产业链,逐步形成新的"规则主导力"。这种力量的背后,是完整的产业能力与庞大的市场需求支撑。
目前,全球超过40%的新造船订单来自中国船厂,中国港口在全球吞吐量前十名中占据七席。美国想在这一领域"围堵中国",几乎不具备现实可行性。因此,"Riviera"号拒缴事件虽然看似是一起经济纠纷,但本质上,它是中美航运力量平衡变化的一个缩影。中国不再只是被动接受国际规则的参与者,而是在主动定义游戏规则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