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种粮大户马忠臣也说:对烟台烧烤店"助农消化滞销玉米"的说法,他并不认同,"玉米确实存在价格波动,但国家有保底收购政策托底,农民种的合格玉米根本不愁卖。""只要你种出来,符合标准,就有地方卖。"

商家的"同意",如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真的帮助农业拓宽销路了,就不该"一棒子打死"。顾客的 "同意",源于对 "新奇消费" 的认可,这也无可厚非。
而相比之下,网友们的"不同意",实则是对粮食敬畏之心的坚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粒粒皆辛苦"的惜粮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虽然这只是一家烤肉的个例,但如果这样的创新被默许,是否会引发更多商家效仿?当 "颗粒归仓" 的传统被商业噱头冲击,粮食安全的防线又该如何筑牢?这种担忧,恰恰是社会对粮食安全高度敏感的体现,绝非"多管闲事"。
无论争议如何发酵,这场关于"玉米粒当柴烧" 的讨论,本身就有着积极意义。它说明大家没忘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愿意为守护粮食底线发声。不管是商家的营销、顾客的消费,还是网友的监督,最终都要回到一个核心:在粮食安全的底线面前,任何商业创新都不能模糊 "节约" 的边界。毕竟,我们端稳饭碗的底气,从来都藏在每一粒不被浪费的粮食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