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亨于11月24日清晨5点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1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发布讣告,确认了这一消息。

近几年,他仍然会接受媒体采访,讲些过去的事。2021年有过一次新华社的访谈,2022年《中国科学报》也刊文回顾他关于空间环境和预报工作的经历。文章里把他称为中国空间环境预报学科的开创者,说过的那句话被反复引用:要把航天员放在第一位,要愿意当配角,做保障安全的工作。
往事回看,他的一生几乎和中国早期的航天任务绑在一起。1935年3月生于上海,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1965年完成研究生学业。1965年到1995年间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工作,曾任载人飞船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长期从事空间物理与空间环境方面的研究。

在"两弹一星"时期,他承担过核爆高空物理和与导弹相关的物理研究。后续还主导了"东方红一号"的卫星辐射防护课题,使那颗卫星在设计上就把辐射防护纳入考量,算得上是早期把这个问题摆上台面的例子之一。对比起来,你会发现很多后来常被忽视的问题,他当时就已经提醒过了。
关于空间碎片,他走在很前面。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间的"863"计划论证时,他率先把空间碎片问题作为一个专题提出并推动研究,这在当时算是开了先例。2005年,他整理出空间碎片治理的三大工程发展目标,这些提法后来被当作里程碑式的参考。
2000年左右,他从更大的空间环境领域逐步转向专门研究空间碎片。那段时间他做了大约十年工作,前五年担任首席,后五年当顾问,随后退休。他自己也常说,工作要传接给年轻人,"以后就得看年轻人的了"。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前不久的一段插曲能说明当时的处境。某国使馆曾表示愿意帮忙算一下被碎片撞击的风险,甚至愿意协助选定一个更安全的发射时刻。当时都亨和团队没有采纳外部的帮助。理由很简单:国家一直强调关键环节要自力更生,他也坚持要靠自己完成最后的核验。
做这件事并不简单。那会儿国际公认的数据里,被认为能对航天器构成致命威胁的碎片已经有九千多件,计算每一个碎片的轨道、判断可能的交会风险,任务量极大。整个团队连续工作,三天内把相关轨道数据算清楚,最终确定了"神舟五号"的发射窗口。2003年10月15日发射成功。都亨当时68岁,没待在监控室,而是在办公室里摆了会儿"接龙"纸牌,说这是自己的解压方式。
他的工作既有宏观的顶层设计,也有很务实的细节处理。从最早把辐射防护写进卫星设计,到把空间碎片单列为专项研究,再到为一次载人发射亲自把风险算到位,完整地覆盖了问题识别、理论研究、工程化实施和现场保障这些环节。很多环节里,他都亲自推动或参与决策,不是那种只提方向不管细节的人。
在与年轻研究人员交流时,他总是把自己定位成服务和保障的一方。一次采访里,他直白地说:"你要主动为航天员服务,要替他们着想,心甘情愿地去做这些事。"这话很实在,也说明他看待科研和工程的视角--不是追名逐利,而是把安全和服务放在首位。
晚年的他不再天天奔波,身边不少项目交给了下一代。他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愿景有清晰的划分,也给后来者留下了几条标准化的目标和思路。臃肿的机构里少不了嘴上说"创新",但能把具体问题一点点推进到工程实现的人并不多,都亨算是其中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