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48岁遗孀翁帆发文,遗产归属成谜?

2025-10-20 15:53  头条

10月19日,《光明日报》刊发杨振宁夫人翁帆文章《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以下为全文:

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杨振宁与翁帆资料图

杨先生在他快满九十岁的时候写下这样一首诗,我把它翻译成中文如下:

On Reaching Age Ninety

九十抒怀

Mine has been

我的一生是

A promising life,fully fulfilled,

沐光而行的一生,

如斯如愿;

A dedicated life,with purpose and principle,

理想奉献的一生,

不屈不折;

A happy life,with no remorse or resentment,

幸福圆满的一生,

无怨无悔。

And a long life……

福寿绵长……

Traversed in deep gratitude.

深深地感恩。

是的,他的一生,是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就如《小王子》所讲的,我相信,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我们永远可以从他那里找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

作为中国科学界的泰斗,杨振宁先生与华中科技大学的情谊跨越数十载,他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始终浸润着这片土地。

情牵喻园:跨越时代的深厚情缘

1995年6月,杨振宁首次到访我校(时为华中理工大学)。他对学校40多年来的巨大发展和科研上的累累硕果深表赞赏。

图为1995年6月9日,杨振宁在时任校长杨叔子的陪同下登上我校南一楼俯瞰校园。

在盛大的授聘仪式上,杨振宁被聘为我校名誉教授,并在万人汇聚的露天电影场发表了题为《我的治学经历与体会》的演讲。他深情而郑重地首次公开申明:"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我是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的。"

离校前,杨振宁为学校题下殷切期许:"很高兴看到华中理工大学欣欣向荣。我深信在30年内,华中理工大学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杨振宁的到来与话语,点燃了一代华科大学子的科学热情。

2007年9月,杨振宁重返华科大校园。彼时他感慨于校园的巨变和中国的发展奇迹,并对在场的华科大学子寄予厚望:"相信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都会意识到在这样的大时代,你们可以做出对国家、社会更大的贡献!"杨振宁的鼓励,延续着他对青年和未来的信念。

图为2007年9月7日,杨振宁来我校参加香港"查济民、刘璧如大学生奖助学金"捐赠仪式并讲话。

预言回响:1995,那个夏夜的星火与远见

1995年6月9日晚,我校在露天电影场举行盛大的授聘仪式,杨叔子向杨振宁颁发了聘书,聘杨振宁博士为我校名誉教授。

随后,杨振宁发表了演讲。杨振宁谈起了自己当年在西南联大求学,以及后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泰勒等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畅谈了他将中国的传统教育哲学与西方治学精神融合贯通的体会。

图为1995年6月9日晚,杨叔子为杨振宁颁发名誉教授聘书。

演讲当日,露天电影场上人山人海,挤满了师生。"杨振宁先生到我们学校来,在电影场作报告,你们坐了三个小时,我坐了两个小时。"杨叔子曾回忆道,演讲过程中,杨振宁一登台,全场掌声雷动、欢声震天。后来杨振宁对杨叔子表示,自己非常感动:"今天在学校开了1万多人的会议,规模如此之大,秩序如此之好,热情如此之高,我从来没见过。"

"我对杨振宁先生来校演讲记忆十分深刻。当时我好不容易挤进去,远远看到台上还摆了个台灯,这样的细节都一直印在我脑海里。"10月18日,我校1993级电信系校友Helen在得知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后,向记者回忆起1995年那个改变她人生轨迹的夏夜。"杨振宁先生语气很平和,那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到科学家的魅力。"

来校期间,杨振宁与我校30余位教授进行了座谈,与大家交换对各自研究领域的看法。1995年6月10日下午,杨振宁还给我校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电磁学的发展、规范场理论以及现代物理学最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

图为1995年6月10日,杨振宁在我校为湖北省首届"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获奖者颁奖后与大家合影留念。

图为1995年6月10日晚,杨振宁在观看由我校师生自编自导的文艺演出后,与演员们亲切握手。

老教授跨越半世纪"追星"

杨振宁与我校的缘分并未止步于此。

"我们很震惊,他怎么就走了呢?"10月18日午间,当我校物理学院退休教授杨建邺得知杨振宁去世的消息时,90岁的他竟不敢相信。

杨建邺拿出厚厚的《杨振宁传》,喃喃自语道:"他比我大13岁,我为他写了这么厚的书啊!"这本由杨建邺撰写的书籍于2003年首次出版,后经过修订、增订、再版,原书由200余页扩充至约600页。

10月18日,杨建邺教授夫妇在家中接受专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摄

在《杨振宁传》第一版的后记里,杨建邺回忆,1981年,他到我校物理系任教,并发起和创办物理学史专业。出于对杰出科学家的敬重,杨建邺对有关杨振宁的文章和报道尽力搜寻、收藏,并尝试和杨振宁直接联系。1994年12月22日,杨建邺收到了杨振宁的回信,一并收到的还有获得鲍尔奖的文告、杨振宁较为详细的经历和荣誉等方面的材料。

1996年,退休后的杨建邺决定写一本杨振宁的传记。那年9月20日,杨振宁回信:"现在还不是合适的时候。"杨建邺便一直没有动笔。

2002年,应长春出版社的多次邀请,杨建邺历时7个月成稿,并于2003年出版书籍《杨振宁传》。2004年初,杨振宁回到清华大学"归根居",不久后在校园内的书店发现了这本《杨振宁传》。当年2月,杨振宁电联杨建邺,不仅没有怪罪杨建邺的冒失,还提出希望讨论修改《杨振宁传》一书中的瑕疵。

"这通电话让我很高兴,未经许可写作传记,常常令我感到忐忑不安,唯恐杨先生生气。"接到这个约见电话,杨建邺终于放下心来。

2004年2月上旬,杨建邺教授夫妇与南开大学葛墨林院士夫妇(葛墨林是杨建邺的大学同学、师从杨振宁先生)一同前往清华大学,在"归根居"与杨振宁进行近5个小时的交流,对书中以讹传讹的内容、翻译、注释等细节进行修改,修订版的《杨振宁传》于2004年8月在长春出版社出版。

杨振宁和杨建邺一行的照片(从左至右分别是:杨建邺教授、杨振宁先生、葛墨林院士夫人、杨建邺教授夫人、葛墨林院士)。

杨建邺教授夫人吴秋芝回忆,当时杨振宁和杨建邺一同在讨论书籍中的细节,她在一旁陪同。或是担心慢待,杨振宁时不时会和她说两句话,比如"喝点水"之类的话语。"杨先生这么有成就的科学家,待人是那么的温和,不会因为学识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007年9月,杨振宁重返华科大校园时,单独请杨建邺夫妻俩到校外的酒店吃饭。衣着朴素的杨建邺骑着自行车就过去,在酒店楼下被保安拦住,直到翁帆女士下来接他。

"我后来又见了他两次,每次畅聊都受益良多!"2009年7月和2010年元月,杨建邺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再访杨振宁。老友相见,相谈甚欢。杨振宁耐心地讲述了许多物理学史的情况,特别是关于规范场的历史。

在众多方面的帮助下,《杨振宁传》(增订版)于2011年9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八年后由商务印书馆再版。书籍是有关杨振宁最厚实、最全面、最专业的一部传记,受杨振宁本人审定认可,问世以来广受好评。

杨振宁的治学理念"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激励着一代代华科人,而他亲手种下的科学火种,仍在校园的银杏树下生生不息。

跨越一个世纪,见证"历史的奇迹",杨振宁的心愿已化作信念,托举起凌云之志,守望着复兴之梦:"中华民族的巨大潜力将要在今后几十年间再度发挥出来。将要创造出远远超过盛唐文化的大时代!"

先生虽逝,精神长存。华中科技大学全体师生将永远铭记他的谆谆教诲,以科技创新回应时代召唤,以家国情怀书写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