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泽连斯基可能被换掉?扎卢日内上岗?

2025-07-21 11:39  头条

泽连斯基还是没躲过去,但流放对他来说可能是最好的结局!

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7月19日在其Substack博客上发布消息表示,美国正在讨论进行一场强制的政权更迭。文章中写道:"一名华盛顿官员告诉我,如果美国总统特朗普下定决心,泽连斯基将被列入流放名单。如果泽连斯基拒绝离开,将通过武力强迫他离开。"

在俄军16万大军集结准备发起最后的大决战之际,特朗普方面却再次变脸,想要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流放,让此前担任乌军总司令的扎卢日内来成为新的乌克兰总统,在乌克兰弹药已经就位的情况下,特朗普这一决策到底透露了何种意味?

7月以来,俄军在前线集结了超过16万兵力,单日发射导弹和无人机从三年前的个位数飙升到700多枚,像暴雨一样砸向乌克兰城市。

最狠的是那些伊朗技术、俄国量产的"见证者-136"自杀无人机,一架成本才2万美元,却逼得乌军动用400万美元一枚的"爱国者"导弹拦截,这种"血亏"的消耗战,让基辅的防空警报彻夜嘶鸣,士兵疲惫到连眼睛都睁不开。

更致命的是,俄军专挑乌克兰的"输血动脉"下手。

而特朗普此前在与泽连斯基通话时,曾询问是否能打击莫斯科,而在后续表态中,他又否认希望乌克兰打击莫斯科,且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向乌克兰提供远程导弹,还声称 "不站在任何人一边"。特朗普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反映出美国对乌政策内部存在分歧,也让泽连斯基的处境变得愈发微妙。

前线炮火连天,俄军十六万大军压境,导弹和无人机洗地,乌克兰的防线摇摇欲坠。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最劲爆的新闻,却不是战报,而是一场来自华盛顿的"换人"风声。

主角是扎卢日内,那位被泽连斯基亲手解职的前乌军总司令。这位一度支持率超过总统的"军神",突然被某些人从故纸堆里翻了出来。为什么是他?

他主张优先防御,更关键的是,传闻他曾与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有过秘密沟通。这层暧昧,让他成了一枚能撬动僵局的棋子。对于厌倦了战争的华盛顿和莫斯科来说,一个能坐下来谈"体面收场"的人,远比一个只会高喊口号的"英雄"有用。

美国人为什么突然想在基辅搞这么大的动作?答案可能就藏在特朗普那句"俄罗斯必须在50天内停火"的狠话里。这与其说是对普京的最后通牒,不如说是对泽连斯基的催命符。

打了三年,美国的援助账单滚成了天价雪球。国会山里,共和党人天天揪着乌克兰的腐败问题不放,要求"断奶"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对于商人特朗普来说,这笔买卖早就亏到姥姥家了。泽连斯基的不听话,他对和平方案的屡次三振出局,已经把华盛顿最后一丝耐心消磨殆尽。特朗普想做的,是尽快甩掉这个包袱,把烂摊子丢给欧洲,然后扶植一个更"听话"的代理人,去谈一笔符合美国利益的"土地换和平"。

当援助看不到胜利的尽头,及时止损,就成了唯一的理性选择。所谓"盟友",在冰冷的国家利益面前,不过是一张可以随时更换的脸孔。

牌桌的另一头,莫斯科也在打着自己的算盘。俄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夏季攻势的目标,是彻底拿下乌东四州,甚至把战线推到第聂伯河。但胜利不是没有代价的。高昂的军费和士兵的伤亡,同样在给克里姆林宫放血。俄罗斯也需要一个下台阶的机会,一个能保住胜利果实,又能避免陷入长期消耗战的出口。

华盛顿的"换马"意图,简直是瞌睡送来了枕头。一个更务实的扎卢日内上台,意味着谈判桌旁将出现一个莫斯科可以接受的对话者。这让俄罗斯有机会在战场优势的加持下,用外交手段锁定胜局。

特朗普想让美国"下车",普京乐于为他打开车门,顺便把车上的战利品搬回自己家。两个大国领导人甚至不需要握手,就已经在乌克兰的命运上,达成了一种诡异的默契。

身处风暴眼的泽连斯基,不可能闻不到这股危险的气息。他的反应,充满了求生欲。

他先是火速罢免了被认为亲美的国防部长,把他"发配"到美国当大使。紧接着改组内阁,拼命往关键位置安插自己的心腹。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向华盛顿表忠心,同时又试图抓紧手中仅剩的权力。

更有意思的是,那个曾经发誓绝不妥协的战时总统,突然改口,说"愿意与俄罗斯谈判",甚至透露相关提议"已发往莫斯科"。这不是幡然醒悟,这是走投无路。前线兵员枯竭,弹药告急,防线处处漏洞,连德国都摊牌说自家"爱国者"系统只剩6套了。当生存压倒一切,再坚硬的立场也会变得柔软。

只是,这种在钢丝绳上的挣扎,真的能改变他作为一颗棋子的命运吗?这场战争,从来就不只是军事和政治。背后是稀土矿产的争夺,是军工产业链的重组,是全球经济格局的撕扯。

为了援助乌克兰,西方国家几乎掏空了自己的武器库,军工复合体们一边抱怨产能跟不上,一边赚得盆满钵满。而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更是卡住了他们高精尖武器的脖子。这些经济上的掣肘,反过来又加剧了美国"止损"的决心。

最令人心碎的,是乌克兰这片土地本身。那些被战火犁了一遍又一遍的黑土地下,埋藏着欧洲储量最丰富的稀土矿产,它们早就被幕后的玩家们瓜分完毕,标好了价码。

无论战争以何种方式结束,乌克兰都将背负天文数字的重建债务,彻底沦为外部援助的附庸。上千万难民流离失所,一代年轻人在战场上化为尘土。这个国家,已经失去了为自己做主的权利。

就算扎卢日内真的上台,他能做的,恐怕也只是换一根新的缰绳,继续扮演一个被设定好台词的傀儡。基辅的独立广场上,有抗议者举着标语:"我们的命,只是华盛顿账本里的一行数字。"

这句悲凉的呐喊,或许才是对这场战争最精准的注脚。大国们谈论着和平,交易着土地,盘算着利益,而乌克兰人民的鲜血,只是他们谈判桌上溅起的一点尘埃。在他们的棋盘上,和平的代价,从来不是由棋手支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