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不知不觉,国庆假期来到了最后一天,明天大家记得定好闹钟,不要忘记上班。同时,明日也是节气转变的日子,由秋分转为"寒露节气"。
寒露,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昼夜开始带有丝丝"寒意",相较于白露节气更为寒冷,寒生露凝,故名"寒露"。寒露后,天气转凉,雨水减少,秋天的"秋燥"也将转为"凉躁"。
寒露节气和秋分节气相同,都是三秋的大忙时节,甚至可以说一些地区的农民在寒露要比秋分更加忙碌,这是因为秋分大多进行的都是秋收工作,而寒露不仅需要秋收,还需要秋耕、秋种,此时的天气变化就是农民最重视的,在民间就有"寒露现三象,遍地起坟头"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寒露现三象,遍地起坟头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寒露节气出现三种天气现象,就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这也是农民最不愿意看到的三种天气,特别在古代,人们以食为本,如果粮食减产,很容易发生饥荒,这也是为什么说"遍地起坟头"的原因,具体是哪三象?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第一象"寒露现寒霜"。这里的"现寒霜"说的是北方地区。进入寒露,南方地区秋意渐浓,而北方地区则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此时冬小麦也刚刚播种,如果出现下早霜的现象,那么、、冬小麦的幼苗很容易因寒冷而出现"冻害",从而影响来年的收成。
第二象"寒露现寒风"。如果寒露节气出现"寒风",对南方的水稻有着很大的影响。此时节水稻正处于抽穗扬花期,如果遇到寒风,在这种低温环境下,就会导致花粉粒不能正常成熟,从而导致出现空壳、瘪粒等现象,而且低温环境下,抽穗期还会被延长,使空粒率进一步增加。更重要的是,寒风带来的低温环境,还会造成秧苗冻伤、冻死,进一步削减水稻的产量。在严重年份,双季晚稻的空壳率可达40%~70%,甚至绝收。
第三象"寒露现连阴雨"。这里的"连阴雨"指的就是持续不断的降雨。三秋时期,无论是秋收晒粮,还是秋耕播种,都离不开晴朗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不仅可以更好的进行农业工作,粮食可以更好的晾晒、储存,农民不用担心发霉、生虫的情况发生。而且,寒露本身就是一个少雨干燥的节气,如果出现连续不断的降雨,也说明天气的反常,年景不够好。
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古人就通过节气交节的时间、天气等总结出了一些判断接下来天气走向的经验。像寒露节气开始的时间和天气,对之后的天气走向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毕竟"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着"寒"的节气,古人会通过此节气来推测冬天的寒冷情况,那么,今年冬天冷不冷?我们来看看农谚咋说。
一、早寒露热死牛,晚寒露冷飕飕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是"早寒露"的年景,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预示到了冬天就会比较暖和,说明是一个"暖冬";如果是"晚寒露"的年景,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到了冬天,天气就会比较寒冷,说明雨雪比较多,这是一个"冷冬"。当然,"热死牛"和"冷飕飕"都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只是为了突出"冷冬和暖冬"截然不同的天气特点。
什么是"早寒露"和"晚寒露"?寒露在阳历中的时间较为固定,于每年10月7日至9日之间交节,但因农历与阳历"置正"的原因,农历在一些年份就会出现"闰月",从而导致寒露交节的时间变得不固定,每年前后相差较大,但相差不会超过30天。根据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如果寒露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八月份下旬,那么就是"早寒露";如果寒露交节的农历时间在九月中、上旬,那么就是"晚寒露"。
今年寒露交节时间为10月8日,这天也是农历九月初六,因此,今年是一个"晚寒露",说明今年的冬天会比较冷,雨雪比较多,是一个冷冬。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老话也是有几分道理的。寒露也是秋季转为冬季的一个过渡时期,如果寒露来的比较早,说明冷空气南下的比较早,走得也会相对较早,从而冬天真正寒冷的时候,却因冷空气的提前到来,没有更多的冷空气,从而导致暖冬的出现;相反,如果寒露节气出现的时间较晚,那么,冷空气会不断积压,到了冬天正好就是冷空气释放最旺的时期,因此,就会出现冷冬的情况。
其实大家也能发现,"晚寒露"指的就是正常的寒露交节时间,老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冬天本身就是一个寒冷的时期,如果寒露交节的时间正常,冬天也会正常寒冷,因此,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二、寒露不寒,冬天不冷;寒露生寒,冬天生炉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寒露节气中感觉不到深秋时期的寒意,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到了冬天也不会有多冷;相反,如果寒露时期感觉到了秋寒,冬天就会比较寒冷,人们需要生炉子来取暖。
类似的农谚还有说,"寒露三分寒,冬天雪封门",意思是说如果寒露节气感受到了三分寒意,那么预示到了冬天雨雪较多,是一个"冷冬"的预兆。
三、寒露连阴大雨,冬天厚雪三尺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寒露节气交接当天,下起了大雨,那么这预示着到了冬天的下雪天气较多,大地会积累起厚厚的积雪。冬天的积雪对于农田来说就是一张棉被,可以保护农作物的热量不往外扩散,避免发生冻害。因此,这样的冬天看似比较寒冷,但对农作物并不会有什么影响。
老话说"冷暖自知",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只是让大家有一个参考,并不能判断真正的天气情况,因此,今年是冷是暖,我们还需要亲自感受,你觉得今年会是冷冬还是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