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李鸿章对日本的方针,与对英、法等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一切的原因都在于,李鸿章一直认为英、法等国距离中国颇为遥远,所以它们不太可能会攫取清政府的领土,无非只想得到一些利益,所以尽量避免与英、法等欧洲国家爆发冲突。
李鸿章一直视俄国为清政府最大的威胁,因为俄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占领了中国大片的领土,在中国西北和东北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势。
因此李鸿章一直试图联络日本,共同抵制俄国。但随着日本侵略野心的逐渐暴露,李鸿章发现了自己的失策,但他却并没有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而是想依靠外交手段,拉拢俄国制衡日本。
李鸿章的这种"以夷制夷"的方针,被历史证明是失败的。
由于过于依赖列强的调停,所以长期以来,掌握北洋新军的李鸿章一直在军事上采取消极应战的态度,这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宣布了李鸿章对日政策的彻底失败。
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李鸿章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后悔地说过:"国际上没有外交,全在自己立地,譬如交友,彼此皆有相当的资格,我要联络他,他也要联络我,然后够得上交字,若自己一无地位,专欲仰仗他人帮忙,即有七口八舌,亦复无济于事!"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的失败:"所以失败之故,其自取也!"认为清政府在军事外交上的失败,李鸿章难辞其咎。
梁启超认为:面对国力日渐强盛、正在全力扩军备战的日本,李鸿章对日本的野心始终认识不足,对敌我力量的对比没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过于依赖列强却又不断受到列强的敲诈。
战争开始之后,军事部署以及指挥上又连连失误,终于以一场惨败宣告了其对日政策的彻底失败,成了中华民族的罪人。
李鸿章的卖国行为,就连光绪皇帝都看不下去了。
他在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时,便曾破口大骂李鸿章:"是举祖家发祥之地一举而卖与俄人矣!"但李鸿章有慈禧当后台,光绪帝对他虽然不满,却又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