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出门时裹紧的外套,窗台上凝结的露水,都在提醒我们:深秋已至,霜降不远了。
翻看日历,2025年的霜降节气将于10月23日11时50分39秒正式到来,对应的农历日期是九月初三。
这个时间点立刻让不少人想起了那句流传千年的老话:"霜降在头,冻死老牛"。
一时间,"今冬要冷到哭"的猜测在邻里间传开,尤其是经历过寒冬的老人,已经开始翻出厚棉被晾晒。老话到底准不准?九月初三的霜降真能预示寒冬?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揭开节气背后的天气密码。
先搞懂:"霜降在头"到底说的是什么?
这里的"头"并非指一天中的早晨,而是指农历月份的初始阶段。
在古人的认知里,霜降节气若出现在农历九月的上旬,就属于"霜降在头"的范畴。
2025年霜降落在农历九月初三,妥妥地处在九月上旬,完全符合"在头"的定义。
而"冻死老牛"则是一种形象的夸张表达--老牛作为传统农耕中耐寒性极强的牲畜,连它都难以抵御的寒冷,足以说明冬天的严寒程度会超出常规。
中国气象局明确指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夜间气温可降至0℃左右,空气中的水汽会凝结成霜。
从气候规律来看,霜降在月头意味着北方冷空气南下的时间比常年提前,打破了秋季循序渐进的降温节奏,低温期更早到来且持续时间更长,为寒冬奠定了基础。
古人没有卫星云图和数值预报,只能通过长期观察节气与天气的关联总结经验。
除了"霜降在头,冻死老牛",民间还有"早霜降冻死牛,晚霜降暖烘烘"的说法,这里的"早晚"既看农历日期,也看交节时间--中午12点前交节为早霜降,之后为晚霜降。
巧的是,2025年霜降交节在上午11点50分,刚好符合"早霜降"的标准。
更有意思的是,今年的霜降还占了"逢单"的特点。
农历九月初三是单数,而老话"霜降逢单,冬天雪堵门;霜降逢双,三九暖洋洋"同样指向寒冬预警。一个节气同时满足"在头""逢单""上午交节"三个寒冷预兆,也难怪大家会担心今冬的严寒。
这些流传千年的农谚,本质上是古人的"天气预报手册",背后藏着扎实的生活观察。在农耕时代,人们靠节气判断天气、安排农事,霜降的早晚直接关系到收成好坏。
有句老话叫"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意思是霜降来得早会影响晚稻灌浆以及冬小麦的幼苗生长,导致收成下降。
这是因为早霜降带来的低温会打乱作物的生长节奏,尤其是晚熟作物还未完全成熟就遭遇霜冻,自然会影响产量。反过来说,若霜降来得晚,作物有更充足的时间成熟,收成就更有保障。
但今冬真的会"冷到哭"?官方说法来了
霜降在头只是预示冷冬概率较大,并非绝对结论。
中国气象局的气候预测模型显示,影响我国冬季气温的因素复杂多样,除了冷空气南下时间,还包括厄尔尼诺现象、北极海冰变化、青藏高原积雪等多种因素。
从近期的气候趋势来看,今年全球多地出现极端天气,我国夏季经历了持续高温,秋季北方部分地区提前出现初霜。
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冬季会持续严寒。气象专家解释,早霜降带来的"冷",更可能表现为"前暖后冷"的反差感和突然式寒潮,而非整季持续的严寒。
这种"过山车"式的降温其实比持续寒冷更让人难适应。比如前期气温可能比常年偏高,让人误以为是暖冬,放松了防寒准备,结果后期寒潮突然来袭,气温骤降10℃以上,不仅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对农业和交通也可能造成更大影响。
从历史数据来看,2016年霜降落在农历九月初十,属于"在头"范畴,当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霸王级寒潮",多地气温跌破历史极值;但2020年霜降同样在农历九月上旬,冬季却呈现"北冷南暖"的格局,南方多地冬季平均气温偏高。这说明即使霜降在头,冬季气温仍存在不确定性。
对于今年的具体情况,气象部门提示,目前距离冬季还有一段时间,长期气候预测仍存在调整空间,但可以确定的是,今冬冷空气活动会比较频繁,极端降温事件可能多于常年。
这也印证了"冻死老牛"的老话并非完全夸张,只是它预判的"冷"更偏向于突发寒潮而非持续严寒。
虽然不能确定今冬是否会冷到哭,但霜降已至,寒意渐浓,提前做好防寒准备总没错。
霜降已至,冬天不远,你准备好迎接这个冬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