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波兰之后,爱沙尼亚也指控,称俄侵犯其领空,中方直接亮明立场

2025-09-24 15:37  凤凰网

继波兰之后,爱沙尼亚也指控,称俄侵犯其领空,中方直接亮明立场

继波兰之后,欧洲又一国家爱沙尼亚也提出指控,称俄侵犯其领空。与此同时,就在这种关键时刻,中方直接亮明立场。爱沙尼亚到底说了些什么?中方又究竟亮明了什么立场?

众所周知,此前波兰公开指控称,大量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波兰军方击落部分无人机,波方和北约称无人机来自俄罗斯。而继波兰之后,就在近日,欧洲又一国家爱沙尼亚也提出指控,称三架俄罗斯米格 - 31 型战斗机未经许可进入爱沙尼亚领空,该事件发生在芬兰湾上空,战斗机停留长达 12 分钟。

有专家分析称,针对此事,俄国防部强调的 "距瓦因德洛岛超 3 公里" 与爱沙尼亚指控的 "侵入领空" 形成鲜明对立,这种认知差异本质是战略叙事的争夺。俄方需要通过 "合规飞行" 维持军事行动自由,尤其是保障加里宁格勒飞地与本土的空中联络线;而爱沙尼亚则需放大 "入侵" 信号,巩固北约对东翼的安全承诺。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规则主导权。北约通过 "波罗的海空中警戒任务" 将自身监控范围等同于 "安全边界",而俄罗斯则坚持以国际法划定的领空基线为准则。这种规则认知的鸿沟,使得每一次航线偏差都可能被解读为蓄意挑衅,为冲突升级埋下隐患。​

而爱沙尼亚启动北约第四条磋商的举动,看似是小国寻求庇护的本能反应,实则是对北约集体防御体系的精准施压。在波兰事件尚未平息之际,连续激活东翼安全警报,迫使北约必须在 "过度反应引发冲突" 与 "回应软弱动摇联盟" 之间寻找平衡。​从北约的应对来看,其选择了 "强化部署 + 口头强硬" 的折中策略:增派 F-35 战机巡逻、启动 "东部哨兵" 行动展示军事存在,同时通过安理会会议和欧盟峰会扩大国际声量。这种既不触发第五条共同防御,又能维持威慑的操作,暴露了其在对抗与克制之间的谨慎权衡。​

当前局势的危险之处,在于 "灰色地带" 操作的边界日益模糊。米格 - 31 与 F-35 的近距离对峙、无人机与有人机的混合活动,使得误判风险急剧上升。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事件正形成 "挑衅 - 抗议 - 加码部署" 的恶性循环:北约东翼军事存在的强化,反过来会促使俄罗斯采取更激进的反制措施。​对欧洲而言,芬兰湾上空的战机阴影,远比乌克兰战场的炮火更令人不安。因为这里是北约与俄罗斯的直接接触面,任何一次操作失误都可能点燃集体防御的引信,让欧洲陷入无法承受的安全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