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任就要访陆?收到贺电不到24小时,郑丽文递出三句话,主动发出访陆讯号,两岸同为中华民族
据北京日报报道,郑丽文刚当选国民党新任党主席,岛内政坛就被她的三句话点燃。收到大陆方面的贺电仅过24小时,她便主动释放出清晰的"访陆"讯号,语气沉稳却意味深长,显然不只是客套。对熟悉她政治风格的人来说,这种主动出击的姿态,既是政治判断的体现,也是一场两岸话语主动权的试探。
郑丽文的政治起点并不低,却一向走在体制与民意之间的灰色地带。她知道,民进党执政多年把两岸关系推到危险边缘,岛内民众对战争焦虑日增。蔡英文留下的是一个"高风险、低对话"的政治烂摊子。而郑丽文此时喊出"愿意开启新的沟通窗口",其实是精准踩在民心的转折点上。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和平口号,而是实质的政治宣言--告诉北京,她不排斥接触;告诉岛内,她要改变民进党留下的对抗路径。

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台海不能再被选举绑架"。这句看似中性的表态,其实是直击民进党的软肋。过去八年,岛内政治人物几乎靠"抗中保台"这一口号吃饭,所有议题都被意识形态扭曲。郑丽文把这个"绑架"点出来,就是在告诉选民:要从选举政治回到现实政治。她清楚地知道,选票可以骗一次,但不能骗一辈子。台海问题的本质,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不是政党之间的赌局。
第二句话更具爆炸性--"两岸同为中华民族,彼此不该做敌人"。这句话一出,岛内网络瞬间分裂。民进党媒体指责她"向大陆示好",国民党阵营则认为她"说出了岛内沉默的大多数心声"。郑丽文显然预料到了这种反应,但她还是说了。因为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她对两岸格局的重新判断。蔡英文和赖清德时代的"台独"语言空间正在萎缩,而大陆的经济吸引力和战略自信在上升。郑丽文的这句"中华民族",其实是一个战略投石--试探北京愿不愿意在"民族共识"基础上,给予她政治互动的机会。
第三句话最具操作性:"若条件成熟,不排除亲自访陆"。这几乎是一次对北京的"主动邀约"。过去,岛内任何"高层访陆"言论都被民进党媒体视为"投降",但郑丽文不一样,她懂得"节奏"--先释放善意,再观察反应,再根据局势推进。这是典型的政治试探,而不是贸然示好。她的团队很清楚,北京对于"访陆"的表态不会立刻回应,但会观察她后续的政治动作,比如是否推动"立院"设立两岸交流委员会,是否鼓励两岸议员互动。如果她真能把这些动作落到实处,她就不仅仅是一个议长,而可能成为两岸政治重启的关键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