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奔驰、宝马等核心产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均超30%,有些甚至接近40%,这也是为什么在中欧就新能源汽车问题谈判迟迟无法推进时,只有德国急于出来劝和?因为德国很清楚,一旦就汽车领域搞贸易保护主义,中方必将反之,而德国车企将承受难以想象的打击。车企高管甚至喊出:"我们不怕竞争"的口号,呼吁对中国开放市场。
其次是卡在供应链中端的地位很难受,比如德国稀土总需求的93.5%都依赖于中方提供,而如今对美出口又将面临高额关税,在中美博弈愈发白热化的当下,德国甚至是整个欧盟,都处于中美夹击的状态中。
因此,迫切地与中方进行稀土讨论,是德、欧的理性选择,可只呼吁中方以"大局为重",而对美方的霸权欺凌行径视而不见,那就是一种不公正的政治选择。
可不管怎么说,中方再次一跃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国,体现出的是开放、包容的贸易原则,而特朗普政府展现出的则是一如既往的单边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将盟友国家视为对美市场"回血包"的轻视心理。孰是孰非,德国与欧盟应当心里有数才行。
欧盟虽然大概率不会决定对中国进行"反胁迫"调查与反制,但这一风向充分说明欧盟已经在大国博弈中作出选择。
即便在俄乌实现停火之后,欧盟没理由对华进行制裁,也对现有格局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为无论是从经济安全还是防务自主的角度出发,欧洲一时半会都无法摆脱对美国的高强度依赖。所谓的"去风险化"实质上是"去中国化",可连中美都难以实现"脱钩断链",欧盟又有怎样的底气能同中方全面开打呢?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的中欧博弈期间,欧洲已逐步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那就是在应对美方"不可抗力"因素时,先曲意奉承、配合行事。紧接着积极对华展开磋商,讨论符合中欧双方利益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借机削弱对美依赖。
比如荷兰在受美方"穿透性制裁"后默不作声,但紧接着就以"亲俄"为由,终止部分对美国的情报合作,这种打法有利于欧洲在夹缝中找到壮大自己的方法。
对于这一点,其实中美也都心知肚明,但凡事都有轻重缓急,眼下最重要的任务是中美两大国的博弈,无论是对欧洲还是俄、印,采取的方式都是拉拢与博弈。只不过在不同的关系中,拉拢与博弈的成分,谁多谁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