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又来了,悄悄地,不声不响地绕了一圈,然后又开始在人群中冒头。
朋友圈里有人说"怎么感觉最近发烧咳嗽的人又多了?"也有人在医院挂号时被告知"新冠阳了",一脸懵。
是的,新冠确实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它只是换了个方式继续存在。你以为它已经走了,其实它只是换了身马甲。
这次的主角,叫XDV,是个听起来很科幻的名字。但它其实是JN.1的"亲戚",属于同一个"门派"。相比以前那个让人谈之色变的"原始毒株",XDV虽然传播力不弱,但致病力并没有显著增强,这点很重要,很多人被吓到了,其实没必要恐慌。
为什么新冠又来了?
病毒不是消失了,而是一直都在,只是活跃程度有高有低。这一轮的波动,跟季节转换、人群流动、免疫水平波动都有关系。尤其是在港澳地区,污水病毒浓度飙到了一年来的最高点,这不是玄学,是实打实的数据显示病毒在"活跃"。
从数据说话:今年3月底到5月初,全国新冠核酸阳性率从7.5%一路涨到16.2%,几乎翻倍。
南方比北方高,医院急诊里查出新冠的比例也在涨。而在香港,一周内新增样本飙到了972个,重症和死亡病例也翻倍。澳门的阳性率甚至在第12周冲到了44.3%的高点。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但这次,不一样。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的免疫屏障已经建立。
经历了几轮感染和疫苗接种,大多数人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白板"了。现在的感染,多数是轻症,甚至是"无烧型感冒",不发烧,就嗓子痒、咳嗽几声、累得像搬了砖。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中招了。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温和的共存"。
但是有个问题必须说:别太掉以轻心。XDV虽然不猛,但对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免疫力差的人群,还是有威胁的。香港那两例重症儿童,就是提醒。病毒的威胁,并不平均分配,它专挑最脆弱的下手。
很多人问我,新冠是不是"感冒化"了?
我的回答是:它"感冒化"了对大多数人来说,但对少部分人,它仍然是"洪水猛兽"。就像过敏,有人吃个花生掉头发,有人吃一斤也没事。问题的关键是你属于哪一类人。
这时候就引出一个老掉牙却不能不提的问题:个人健康管理。现在不是公共卫生战时状态了,国家不会天天提醒你戴口罩、洗手消毒。你得自己对自己负责,尤其是那些还不信"疫苗管用"的人,拜托,2025年了,别再转那种"疫苗有毒"的视频了。
XDV仍然属于JN.1系列,现有疫苗对它有保护作用,这是中疾控和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共同确认的。
还有人问,新冠跟流感怎么区分?
其实普通人根本分不清,症状高度重叠。但从检测数据看,现在全国门诊发热病人中,新冠检出率排第一,压过了甲流乙流。也就是说,如果你最近咳嗽发烧,80%可能是新冠,不是"普通感冒"。
不过也别吓自己,从目前的数据看,这一波流行不会持续太久。参考去年XDV的走势,它像一阵风,来的快,去得也快。澳门那边已经从高点慢慢回落了,内地部分省份也开始出现增幅放缓的趋势。
从医学角度说,面对反复的病毒小高峰,最重要的不是"怕",而是"稳"。维持一个稳定的生活节奏、规律作息、良好的饮食结构、适度锻炼,这些看似"鸡汤"的话,其实是最硬核的免疫增强剂。比什么神药都顶用。
这时候就要吐槽一下:有些人,平时不锻炼,饮食乱七八糟,一感冒就开始狂吃药,甚至自己配药,连说明书都不看。拜托,药不是糖果,新冠也不是靠吃药吃回去的。抗病毒药物有明确适应症,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吃。
更有甚者,"阳了"之后硬撑着上班,觉得没啥事。结果拖出心肌炎、肺炎,甚至脑雾,后悔都来不及。病毒也不是傻子,它趁你虚,它就强。别拿健康赌明天。
还有个现象蛮有趣的:这波新冠,有不少人症状"偏了"。不发烧不咳嗽,就是疲劳、心慌、睡不着,甚至有点"抑郁感"。
这不是你"想太多",而是病毒确实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医学上称之为"神经系统参与",其实已经在很多研究中被证实。阳了之后情绪低落,真的不是你矫情,而是病毒的锅。
最后要说一句,新冠不会是最后一个"惊喜"。未来几年,呼吸道病毒可能会轮番上场,新冠、流感、RSV、腺病毒……打个轮回。我们要做的,不是每次都惊慌,而是建立起一套应对体系。就像老百姓说的那句老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如果你最近咳嗽了,别慌,可能是XDV,也可能是甲流,查个核酸,做个抗原,别乱吃药,别硬扛。注意休息,补水,合理饮食,该打疫苗的打疫苗,有基础病的更要注意。病毒来了又走,但健康要你自己守着。别让一次小感染,变成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