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故事对人民毫无敬意,当然也就得不到任何来自人民的共鸣与敬意。管虎导演在《东极岛》中,又一次沉溺于自身的"历史观"和"情怀信仰",将人民这个革命战争的主体处理成需要被启蒙或拯救的洋娃娃。
《八佰》是这样,《东极岛》也是这样。前者中的抗战英雄,舍身忘死,悲壮牺牲的终极意义,竟是为了争取租界里洋大人的看见与认可,将烈士的牺牲矮化为一场博取西方同情的"表演"。东极岛上的人民朋友,不仅被刻画得粗鄙丑陋,所谓救人于水火的义举,其动力也被描绘得模糊不清,甚至颇有愚昧与冲动的色彩。
最终,电影中这场惊天动地的壮举,看似并非源于民族大义与朴素的"恻隐之心",而是需要主角"超人"光辉的点化、演讲的催化才能达成,这无疑是对那些真正的崇高精神的亵渎。仿佛历史之中革命和战争的胜利,也不是人民取得,而是高高在上的"神"。
这种错位和撕裂,最终导致了影片的彻底崩塌。如果人民是"前现代"、"野蛮"的,主角奋斗的动力是什么?如果只是"道德感"和英雄主义情结,那么何以支撑如此深刻的社会变革?
搞不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抹杀具体事件中人民的贡献,还在抗战胜利80周年消费民族情绪,绑架全国观众来"欣赏"这种历史观,那么影片最终沦为自话自说,乃至空洞和虚无就必不可免了。再重工业的电影,都支撑不起这样浅薄的内核,何况本片的重工业水准也未见得就有多高。
这里要说明下,虽然影片实操事务多由另一位导演费振翔负责,但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把控全局的负责人依然是管虎,所以管导仍然要为《东极岛》这种错位和撕裂背主要的锅。
幸好,《南京照相馆》给新时代的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无需投机倒把、钻营卖弄,只要认真的把一个事件从人民角度出发,以尊重历史,拒绝奇观的态度讲一讲,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踏踏实实的写一写,拍一拍,总会得到观众的认可。
对"怎么拍人民"理解的有多深刻,就能走的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