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专家的评论总带点优越感。像兰德公司那些退休上校,在CNN和福克斯上说,轰-20设计上卡在隐身涂层和引擎集成,WS-10或WS-20推力不够稳,实战经验空白。2024年4月,一个情报官员直言"轰-20远不及B-2,更别提B-21",理由是美国有30年B-2飞行小时积累,中国从零起步,飞行员训练周期短,后勤链松散。国家利益杂志也跟风,文章里写,中国空军三位一体靠轰-20完善,但效能打折,因为缺实战检验。听起来像在说,你们有车,但不会开。确实,美国B-21继承了B-2的精华,开放架构,能跟F-35和无人机组队,投弹精度米级。中国呢,轰-6K飞过黄岩岛,实战经验有,但战略级别的零。
可这结论为啥说太武断?中国军工不是头一回了。从歼-20说起,2011年首飞,2017年服役,那时候美媒也酸,说中国隐身技术落后,传感器融合弱。结果呢?现在歼-20B带矢量推力,配上空警-500,威尔斯巴赫本人在2022年会议上承认,F-35遇上歼-20组合,E-3预警机都跟不上。类似地,运-20从2007年立项,2013年首飞,2020年列装,现在年产几十架,C-919客机一年150架的产能,轰-20小菜一碟。2025年3月,军事防御专家网站预测,中国到年底首飞,2035年50架队规模,能带数百枚核弹头。这不是吹,卫星照显示阎良基地有大机库动静,俄罗斯自由媒体网9月爆料,首飞准备紧张。美媒删掉"引擎进口依赖"的表述,也说明情报调整了--中国WS-15已经成熟,轰-20用上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