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鼓动朱棣造反,成功后却什么都不要,这个和尚到底图什么?

2025-09-26 16:21  搜狐

姚广孝鼓动朱棣造反,成功后却什么都不要,这个和尚到底图什么?

公元1402年六月,战火刚刚平息。经历四年血战,燕王朱棣的军队攻入京城,年少的建文帝下落不明,大明王朝的皇位就此易主。新的皇帝站在皇宫的丹陛之上,心中最念念不忘的人,不是那些浴血奋战的将领,而是一直隐居在寺庙之中的僧人--姚广孝。

奇怪的是,这位出家人并未上过前线,也未亲自挥兵,但几乎所有人都清楚:没有他的谋划与劝说,朱棣可能根本不会举兵,更不会走到今天。他不仅是靖难之役背后的策士,还是改变明朝政局的重要推手。可就在朱棣满心要以高官厚禄酬谢他时,这个和尚却摇头拒绝,宁愿回到寺庙继续穿着破旧的僧袍。

一个出家人,为何要拼尽心力辅佐藩王夺取皇位?功成之后,他却为何一再推辞权位与财富?姚广孝到底在追求什么呢?

姚广孝生于元末明初的苏州。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郎中,靠行医度日。姚家虽不富裕,却以积善敬佛著称,深得乡里尊重。

年幼的姚广孝聪慧好学,十四岁时父亲让他学医,他却语出惊人:"我不愿悬壶济世,只愿读书求仕,将来做一番大事。"父母听后只是笑笑,觉得孩子不过说了句豪言壮语。但乱世中读书不易,姚家又担心前途未卜,便依着祖上信佛的习惯,让他到寺庙剃度。自此,他改名"道衍",成为一名僧人。

与一般僧人不同,道衍并没有真正将心思放在清修之上。他拜访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又博览儒家经典,还醉心于兵法研究。他云游四方,结交文人学士,逐渐积累声望。

当时的人们常说,这个和尚不像是寻常僧侣,他更像是刘秉忠那样的人物--那个在元世祖忽必烈身边出谋划策、辅佐定鼎的怪僧。姚广孝的野心,并不在寺庙里。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整顿天下。僧人若要出仕,必须参加礼部的考试。洪武四年,姚广孝因病错失机会;洪武八年,他又一次应试,却只得到一件僧衣,连个小官都没捞到。直到洪武十三年,他依然没有仕途前景,便郁郁回到苏州,那一年他已年近五十。

就在他几乎失去希望的时候,命运却忽然转折。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下令各地藩王延请高僧为皇后祈福。姚广孝因好友宗泐推荐,被引荐给燕王朱棣。

初见之时,朱棣对这个和尚的谈吐大为惊讶。姚广孝眼神锐利,言辞锋利,既懂儒学经典,又能旁征博引谈兵论政。他不像僧人,更像是一个有心机、有抱负的谋士。朱棣当即把他留下,邀请他北上随行。

自此,姚广孝便留在北京,在庆寿寺主持事务。表面上,他是燕王请来诵经的僧人;实际上,他几乎每天都会入府与朱棣密谈。

谈些什么?当时没人知道。但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两人并非只在谈佛经。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年轻的皇帝深受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影响,力图削弱藩王权力。他接连削夺周王、湘王、齐王等人的封地,使得各地藩王人人自危。

燕王朱棣是诸王中势力最强的一位,他深知自己早晚会被波及。可当危险逼近时,他依旧犹豫不决。姚广孝却看得透彻,他暗中劝谏:"不举兵,必遭祸。"《明史》寥寥六字:"密劝成祖举兵",道尽了这一关键时刻。

朱棣虽心动,却难以下定决心。姚广孝便以相术、卜筮等方式反复暗示,说他"龙盘北地,天命所归"。渐渐地,朱棣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