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想定都老家凤阳,连宫殿都快建好了,为何最终放弃?
朱明璋,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对故土凤阳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一直心系家乡。当他打下江山,暂时将明朝的首都定在南京后,他提出了一个震惊朝臣的想法--要将明朝的首都迁回故乡凤阳。
这一提议立刻引发了激烈的反对。以刘伯温为首的重臣们纷纷劝谏,指出凤阳不仅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而且没有天然屏障,无法防守,根本不适合作为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然而,朱元璋坚持己见,详细列举了凤阳适合作为首都的种种理由。
尽管大臣们明白,朱元璋真正的动机是因为深深的思乡情怀,他还是坚定地执行了这一决定。洪武二年,他发布命令,开始在凤阳建设新的首都,营造皇帝的宫殿。经过六年的辛勤建设,这座宫殿终于基本完成,朱元璋满怀喜悦地回到故乡,亲自检验这项工程。
然而,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做出了一个令朝臣们更加震惊的决定--他决定放弃将凤阳作为首都的计划。这一转变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答案或许可以从他建造凤阳宫殿的过程找出一些线索。
朱元璋在规划凤阳宫殿时,尽力追求奢华。他希望能将凤阳打造成一个适合长期居住的帝王之地。因此,他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动用了数十万民工和工匠,日夜不停地施工。考古学家通过对宫殿遗址的研究,发现其用料和结构质量远超元大都。事实上,后来朱棣建造紫禁城时,也参考了凤阳宫殿的设计,尽管紫禁城的面积要小得多。北京故宫的面积为72万平方米,而凤阳宫殿则达到84万平方米,堪称故宫的"缩小版"。
为了弥补凤阳资源匮乏和交通不便的不足,朱元璋还加大了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多次下令强迫外地民众迁入凤阳,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尽管当时全国局势尚未完全稳定,朱元璋依然在进行着如此浩大的建设工程,这无疑加剧了施工过程中的劳动力不足和民众的不满。工匠们辛苦劳作,却未得到应有的待遇,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这为朱元璋最终放弃凤阳埋下了伏笔。
洪武八年,宫殿几乎完工,朱元璋亲自到凤阳祭拜天地,准备正式迁都。然而,回到南京后,他下令停止所有迁都准备工作,宣告凤阳之事作罢。朱元璋此举的官方解释是,建设凤阳宫殿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和财力,过于劳民伤财,因此决定停止。然而,这一理由显然不够有说服力,因为宫殿已经建了六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这个时候再提劳民伤财,显然只是表面文章。
真实原因或许在《明史·薛祥传》中能找到一些线索。根据记载,朱元璋在凤阳宫殿中时,听到了一些奇怪的声音,发现工匠们因劳累和未得报酬,愤怒之下在宫殿里埋下了许多"镇物",例如咒符和泥人等,企图通过这些物品诅咒宫殿的主人。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怒,准备将所有工匠处死。然而,工部尚书薛祥冒死劝阻,指出大量杀戮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最终,朱元璋筛选了一部分工匠,并停止了对其余工匠的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