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中小学2026寒假时间确定,有你的城市吗?

2025-10-26 19:22  头条

10月底刚过,全国多地教育部门陆续公布2026年中小学寒假安排,这份迟来的放假通知没让家长们轻松,反而引发一片吐槽。有人说寒假来得太早,有人嫌托管费太高,还有人吐槽假期安排和上班时间完全错位,这背后藏着千万家庭的育儿难题。

从已公布的时间来看,2026年寒假呈现明显的地域和学段差异。北方地区因为冬季寒冷,假期普遍偏长,黑龙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月16日就放寒假,直到2月28日才开学,足足有44天;大连小学和初中的假期更长,从1月15日到3月1日,共46天。南方地区假期相对紧凑,江苏中小学拟定2月7日放假,算下来只有21天左右;杭州则统一从2月7日放到3月4日,共26天。

学段之间的差异也很突出,几乎所有地区的普通高中都比义务教育阶段晚放假一周左右。北京义务教育学校1月24日放寒假,普通高中则要到1月31日;武汉的高中更是要等到2月7日才放假,比小学和初中晚了整整一周,开学时间却基本一致,意味着高中生抽走了不少休息时间。

这些安排并非随意制定,教育部早有规定,寒假要结合气候特点、教学进度和师生身心需求来安排,核心是让师生避开严寒、保障休息,同时授权地方教育部门自主制定具体方案,只要不随意增减假期时长就算合规。从整体来看,今年多数地区的寒假时长在21到46天之间,符合常规标准,但家长们的焦虑却一点没少。

家长们的第一个愁点,是寒假和上班时间的严重错位。各地寒假集中在1月底到2月初开始,而多数企业要到2月中旬才放假,中间至少差着一周到十天。这段时间里,孩子没人管成了最大的难题。双职工家庭更是头大,老人身体好的还能搭把手,可现在不少老人跟着子女在城市生活,本身就不熟悉环境,单独带娃既要管吃喝又要防意外,根本力不从心。

托管市场的现状更让人无奈。学校托管本是最靠谱的选择,但多数学校只开放低年级托管,名额还特别紧张,往往发布通知当天就被抢空。社区托管最近几年在推广,像北京清源街道的红领巾成长营,能提供作业辅导和兴趣课,可这样的试点太少,多数社区要么没场地,要么缺师资,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剩下的商业托管就更不划算,一线城市的托管班一天收费普遍在200到300元,一个月下来五六千块,相当于小半个月工资,普通家庭实在扛不住。

更头疼的是假期节奏和春节完全绑在一起。今年寒假基本都在小年之前开始,年前有一两周的空窗期,家长要办年货、搞卫生,根本没精力管孩子;年后走亲访友,要么带着孩子奔波,要么把孩子留在家,前者影响拜年,后者担心安全。好不容易盼到家长放假,孩子的心早就野了,熬夜玩手机、白天睡懒觉,生物钟全乱了,开学前得花好几天调整,家长光盯着纠正作息就筋疲力尽。

作业问题更是压在家长身上的另一座山。现在的寒假作业早就不是抄写字词那么简单,既有书面练习,又有实践任务,还要预习下学期内容。孩子自律性强的还好,可大多数孩子得靠家长盯着,讲题讲到口干舌燥是常事,有时候刚讲过的知识点,转头就忘,气得人直跺脚。

更让人无奈的是那些"超纲"的实践作业。有的让结合春晚出卷子,有的要做主题小报,还有的甚至让填写家庭经济状况问卷,这些作业名义上是培养能力,实际上把负担转嫁给了家长。家长要么亲自上阵找素材、排版,要么花钱请人帮忙,最后作业成了家长的任务,孩子反而没学到东西。眼看着开学临近,孩子的作业还没完成,预习计划全泡汤,家长只能降低预期,只求能交上作业就行。

家长们的不满,还藏着对教育公平的隐忧。南北方寒假时长差了一倍多,北方孩子能休息40多天,南方孩子却只有20多天,有人说北方冷该多放假,可南方的冬天湿冷难熬,孩子照样要遭罪。学段差异也引发质疑,高中生抽走假期是为了备考,可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假期也跟着受影响,难道低年级孩子就不需要充足的休息吗?

更让人费解的是政策配套的脱节。教育部门强调寒假要保障孩子休息,却没解决"谁来带娃"的核心问题;学校布置了多元化作业,却没考虑家长是否有能力辅导;各地出台了放假通知,却没同步推进托管资源建设。就像清源街道的托管模式,明明效果不错,却因为缺乏资金和师资,没法在全国推广,这样的政策难免让家长觉得不接地气。

其实家长们不是反对放假,没人不希望孩子能好好休息。他们怕的是假期成了家庭的负担,怕没人带娃的安全隐患,怕托管费掏空钱包,怕作业纠纷影响亲子关系。这些问题不是靠家长自己就能解决的,需要学校、社区和政府形成合力。

学校可以延长托管服务,把高年级孩子也纳入进来,哪怕适当收取成本费,多数家长也愿意接受;社区可以整合闲置场地,对接高校志愿者或培训机构,开设普惠托管班,解决场地和师资问题;教育部门则该规范作业管理,砍掉那些形式主义的任务,让作业真正回归育人本质。只有把这些配套跟上,寒假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休息的假期,而不是家长的"渡劫期"。

说到底,寒假安排不该只算教学账,更要算民生账。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既要考虑孩子的成长需求,也要体谅家长的现实困境。如果只追求教学进度,忽视了家庭的实际负担,再好的假期安排也得不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