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围绕乌克兰的战争也让东西方对抗不断升级,特别是继特普会、特泽会后,最新的局面也让人越来越看不懂。
尤其是当欧美高调宣称将向乌克兰派出数十万大军,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却在全球公开场合罕见点名中国,呼吁其参与乌克兰安全保障框架。
那么,这到底是咋回事?中方又将如何回应?
欧美出兵计划
近日,法国总统马克龙直接抛出"组建数十万安全保障军队"的重磅言论,点燃欧洲各大主流媒体头版。
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几乎同一时间宣布,尽管美军不会派遣地面部队,但美国空军可能入驻乌克兰,协助战后安全防护。
这意味着,美军可能通过控制乌克兰领空,掌握战后局势主动权,虽然说空中支援不涉及地面作战,但能监视和干预乌克兰周边区域,保持美国在欧洲的影响。
特别是当美欧"空地一体"部署计划,短短24小时内已扩展至十余个欧洲国家,其中包括英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北约核心成员。
但细看之下,所谓"数十万兵力"更多是政治姿态而非实际军事计划,毕竟英国和法国作为主导国,目前只承诺派遣"数百名士兵"驻扎在远离前线的区域,主要负责训练任务而非直接作战。
而且欧洲也在派兵问题上的分裂超乎想象,毕竟法国和英国积极推动组建"志愿联盟",约有10个国家表示愿意派兵,但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却持谨慎态度,担心局势升级可能引发更大灾难。
根据德国防务委员会最新通过的内部评估报告显示,德国社会对"直接军事介入"乌克兰持保留态度,民众支持率不足四成,甚至意大利国内更是分裂严重,政府多次推迟相关议案表决。
而这种分歧也在8月19日的线上会议上暴露无遗,虽然英法主张强势介入,但东欧国家更关心的是:如果俄罗斯报复,西欧国家能否提供足够保护?
甚至美国也在"军事不下场、空军可参与"之间做着精妙平衡,毕竟白宫多次强调"乌克兰不可能加入北约",所以美国空军有可能在停战后直接驻扎乌克兰机场。
拉夫罗夫的回应
面对西方步步紧逼,拉夫罗夫也是迅速抛出了两个关键主张,他在全球公开场合"点名中国",强调"乌克兰安全离不开中国等大国的参与"。
他还专门提出未来安全保障框架应当包括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土耳其等主要国家,并且任何方案都不能排除俄罗斯自身。
同时拉夫罗夫还拿出了2022年4月伊斯坦布尔谈判期间的一份"被遗忘的提案",当时乌克兰代表团自己提出,由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加德国、土耳其等国共同提供安全保障。
他还特别强调,当时乌方承诺的三大核心条件:永久放弃加入北约及其他军事联盟;法律确认中立国地位;承诺不发展核武器。
毕竟俄罗斯的策略就是拉更多国家参与,稀释欧美在战后乌克兰的主导权,如果乌克兰变成美欧军事驻扎区,俄罗斯在欧洲的战略空间会被挤压。
为了避免这情况,俄罗斯需要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建一个多极化的安全框架,所以拉夫罗夫的喊话不仅是回应西方,更是向全球表明俄罗斯不接受西方单边主导的立场。
甚至在最近,普京访美后跟白俄罗斯、南非、印度等国通话,但没马上联系中国,这曾被解读为中俄关系降温,但如今拉夫罗夫的讲话,也直接澄清了这一误解。
毕竟普京是想避免在美俄互动的敏感时候刺激中美关系,把跟中国的沟通放到了战后安全议题上,而点名中国,也说明俄罗斯在关键时刻倚重中俄战略协作。
中方的平衡术回应
不过面对俄罗斯的"点名邀请",中国的回应也显得沉着冷静,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期待所有当事方和利益攸关方都能适时参与和谈进程,尽早达成公平持久、有约束力且能被各当事方接受的和平协议"。
这番表态延续了中国一贯的平衡策略,那就是中方既没有直接接受俄罗斯的邀请,也没有完全拒绝,而且中方既强调"所有当事方"参与,又呼吁"公平持久"的解决方案。
毕竟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一直保持中立,主张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反对单边制裁和军事干涉,而且中国也没给任何一方军事援助,更是没明确支持俄罗斯的行动。
而且中俄是"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能源、贸易、军事合作密切,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俄罗斯已成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
但对于欧洲来说,他们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欧贸易额超过8500亿欧元,直接卷入冲突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所以中国更可能在联合国框架下,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身份发挥作用,而不是直接派军事力量。
毕竟中国过去在国际冲突中有调解经验,比如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协调角色,显示倾向通过多边平台推和平,而不是卷入地缘争端。
甚至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可能继续这个原则,确保参与方式合法、有限、可控,避免被任何一方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