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的馒头会致癌?央视实验室告诉你答案

2025-09-13 08:56  头条

网上总有些食品安全的消息让人心里一紧,比如冷冻馒头放超过三天就长黄曲霉素,吃下去会致癌啥的。很多人家都爱多蒸点馒头冻起来,早上热热当早餐,方便又省事。可一看到这种说法,就开始纠结:扔了吧可惜,吃了吧又怕出事。

其实,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别让谣言搅和了日常生活。

黄曲霉素确实不是啥好东西,它是霉菌代谢出来的毒素,主要来自黄曲霉和寄生曲霉这些家伙。世界卫生组织早把它列为一类致癌物,毒性猛着呢,比砒霜还强几十倍。

少量摄入积累起来,能伤肝、乱消化,甚至搞出癌变来。常见藏身的地方是潮湿发霉的谷物、玉米、花生,或者小作坊的土榨油。日常得留意这些,一旦霉烂就得赶紧处理。

但话说回来,黄曲霉素不是随便哪儿都能长。它对环境挑剔得很,得在12到42度间才能生长,产毒最佳是24到28度,湿度还得78%以上,最好接近90。

家里的冰箱冷冻室呢?温度稳在零下18度左右,湿度也低得多,根本不给霉菌机会。专家研究过,只要馒头进箱前没沾染霉菌,箱子干净,基本不会滋生这玩意儿。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教授就说过,冷冻环境抑制微生物活动,几乎停滞,不会继续产毒。

所以,那种"超过三天就长毒素"的传闻,纯属夸大其词。央视做过实验,把馒头分批放冷冻、常温和高温高湿环境,结果冷冻组没多出致癌物,常温和高温组才出问题。这说明,低温保存反而更安全。

当然,冷冻不是万能保险柜。馒头如果做的时候面粉就有霉变,或者蒸好后在室温搁太久,被空气或其它食物污染,那进冰箱后问题还可能发酵。但这锅不该冰箱背,是前期处理不当。深圳卫健委也辟谣过,黄曲霉在0度以下产不了毒,冷冻层远低于这温度。

发霉玉米、花生,才是黄曲霉素的重灾区。馒头这种蒸熟的面食,本身水分控制好,不易招霉。全球食品安全评估也显示,黄曲霉素多污染谷物、坚果和奶制品,馒头几乎不在名单上。

说起保存,很多人冻馒头就是图个方便,但小细节没注意,容易出岔子。

蒸好后得彻底晾凉,别热乎乎就塞冰箱,那样水汽凝结,湿度一高就给细菌机会。用保鲜袋单个密封,挤出空气,能少水分流失,还防交叉污染。放冷冻层,别搁冷藏,冷藏温度正适合某些厌氧菌闹腾,易变味变质。

时间上,冷藏馒头建议3到4天吃完,冷冻的半个月内最好,别超一个月。虽说低温抑菌,但放太久其它因素如氧化或异味会影响。

买的包装馒头,别拆封直接冻,更卫生。吃前充分加热,蒸透了减少潜在风险。

发霉的馒头咋办?别舍不得扔。有些人见只长一点霉,就切掉继续吃,这可不靠谱。

霉菌可见,但毒素已随菌丝扩散到整块。加热也消灭不了黄曲霉素,它耐高温,得280度以上才分解,家常蒸煮顶多200度,不够用。 馒头表面黏腻、黄绿斑点,或闻着酸臭,就说明变质了,直接弃置。省小钱花大钱治病,不值当。

生活中,黄曲霉素防不胜防,但多在潮湿粮食上。买大米玉米时挑干燥的,别囤太多。坚果变苦就吐掉,别咽。土榨油风险高,选正规品牌稳妥。

这些知识不是吓唬人,而是帮大家多点安心。

现在信息多,谣言也多,得学会辨别。

理性点,健康饮食靠科学,不是传闻。安心吃,科学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