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相秒】
进入2025年7月,此时距离2012年中菲黄岩岛事件已经过去超过13年,美菲签署《强化防务合作协议》也已过去11年。
十年弹指一挥间,南海形势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冷战结束之后前所未有的。
美国以外交、法律和军事手段,空前地介入南海相关争议,并借机重建系统性军事存在,改变了南海地区的力量结构。
菲律宾国内政局更迭带来的外交政策,几次三番过山车式的变化,对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应,打破了东盟主导的地区安全架构。
过去十多年里,中国及国际社会总是在密切观察着美国、菲律宾政策的变化,盼望两国能回调政策,给南海重回"黄金十年"(2002-2012)带来一线生机。
这种盼望在价值取向上是基于"善意",却与权力现实主义格格不入。美国的南海政策趋于稳定,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也难再有改观。
伴随着菲总统小马科斯访问美国,与特朗普举行会晤,以及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几乎同时举行了两场盛大的海空联合军演,南海地缘政治竞争之格局渐现轮廓,"新冷战"的影子若隐若现。
眼下所呈现的格局是美国精心设计和推动构建的,其唯一目标显然是以最低成本和代价维持霸权收益,而赢得对中国的竞争便成为其中应有之义。
"貌离神合":美菲面上分歧不会改变趋同本质
7月20日,小马科斯访问美国,在与特朗普会晤之前,先后与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国防部长皮特·海格塞斯会谈。菲律宾方面声称,小马科斯此次是"应邀"访问,但实质上是一次"朝拜之旅"。
双方表面上看是围绕关税问题交锋,而实际上菲律宾可以牺牲经济利益,来换取美国军事安全上的支持。美国也并不关心美菲无足轻重的双边贸易逆差,更加在意菲律宾维持遏制中国马前卒的角色,两国外交政策方针趋同大于差异。
表面上,美菲关系出现裂痕。从菲律宾角度看,小马科斯对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不确定表示担忧。
经济上,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菲征收17%的对等关税;7月10日美国发布信函表示,将对菲的对等关税增加到20%。
安全上,美国对外援助的全面收缩与小马科斯希冀以美国军事援助和政治外交支持推动国防现代化的迫切期望之间的鸿沟有扩大态势。特别是小马科斯政府显然不满足于国务卿和国防部长的口头"安保承诺",希望能获得特朗普政府系统的肯定性支持。
而站在美国方面,特朗普将菲律宾归为无法接受的贸易逆差国。除新加坡、文莱、菲律宾,特朗普已对马来西亚、越南、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加征高额"对等关税"。但是文莱和新加坡对美贸易都出现逆差,菲律宾对美顺差虽然不到50亿美元,但美国作为逆差国令特朗普无法接受。
实际上,美菲围绕关税的矛盾无伤大雅。一方面,菲律宾早已做好妥协准备。在小马科斯抵达美国之前,菲总统办公室表示,"菲律宾已准备好就双边贸易协定进行谈判,以确保建立强有力的、互利的、面向未来的合作关系"。
菲律宾总统投资和经济事务特别助理弗雷德里克·戈和菲律宾贸易和工业部长克里斯蒂娜·罗克在7月24日的联合声明中称,美国对菲律宾的"对等关税"是东南亚第二低,仅次于新加坡的10%,邻国面临的对等关税则从19%到40%不等,修改后的关税税率将使菲律宾成为与美国贸易中最具竞争力的东南亚经济体之一。
虽然菲律宾驻美大使何塞·罗穆尔德斯声称,希望将19%进一步降低到15%,即美国对其贸易伙伴征收的最低"对等关税",但小马科斯政府对此并不关心,对特朗普政府给出的新关税税率表示满意。甚至,菲律宾是以"零关税"才换得美国"对等关税"的特殊优惠,这也看出了小马科斯政府对于关税问题的"冷漠"。
另一方面,美国对菲贸易逆差相比美越、美印尼、美马,更是微不足道。2024年美国对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的货物贸易逆差分别约为1235、354、180、120亿美元。美国虽然是菲律宾最大的出口市场,但对菲贸易逆差2024年不到50亿美元。
因此,菲律宾并不会因为对等关税而惹怒特朗普政府,并试图以尽可能的妥协来换取美国在军事和安全上的支持,确保"以美制华"战略不受影响。
同样,菲律宾是美国稳固第一岛链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从南部策应台海战场并重建威慑力不可替代的合作伙伴,特朗普政府不会因为区区5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而"失去"菲律宾。从这个层面看,小马科斯政府与特朗普政府之间是"貌离神合"。
印太格局中的"美-菲独立结构"渐渐成型
美国和菲律宾是传统军事同盟,彼此间的吵吵嚷嚷、分分合合并不稀奇。但两国从军事、安全、外交、政治、经济,几乎是全领域的深度捆绑,却比较少见。在此背景下,伴随着"特-马会",印太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了"美国-菲律宾结构",即两国全方位高度捆绑,打破原有政治、安全和经济秩序,并逐渐建构独立的架构。
菲律宾的国家安全战略已经完成转型。在地理空间上,从岛屿和陆地防御型向海空防御转变。在"群岛防御概念"的新战略理念下,从本土和岛屿防卫渐渐转移到应对海上和空中的安全威胁,因此菲律宾将国防现代化的侧重放在提升海上和空中力量。
在防御重点上,从过去的以打击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渐渐过渡到应对中国在南海及台海的挑战。在战略设计上,从独立自主的国防战略,向"美菲同盟为轴、多元化军事合作为和自主国防现代化为辅"的战略转变,以美菲军事同盟为核心,强调菲日、菲澳等其他双边安全合作的重要性,并在这些国家的帮助下,构建现代化的非对称性力量体系。
在此背景下,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美国诸盟友很少有像菲律宾这样,将所有领域的赌注都压在美国身上,并且是以对海上邻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采取对抗性战略。
更何况,菲律宾的地缘政治身份属性从"东盟国家"彻底转变为"美国盟友",这极为罕见。特别是菲律宾将较低的对等关税率视为相比于东盟其他国家的竞争力,完全抛弃了东盟作为一个"经济体"的身份属性。
美国在南海的战略也已经趋于稳定、战略布局趋于完善,因而不应期待美国会因为政府换届而出现根本性的转变。
7月中下旬以来,从美国国务院"多边主义办公室"裁撤南海问题顶级专家,到特朗普在会见小马科斯时宣称"不介意菲律宾和中国融洽相处",特朗普政府针对南海问题和中菲关系释放出"诡异"的信号。但这些绝对不能理解为美国降低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及未来该地区的可能投入,反而表明:美国已经获得了在菲律宾的地缘战略价值,完成了在南海的地缘战略布局。
特朗普在白宫与小马科斯举行会谈凤凰卫视
第一,地理上,美国凭借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群,构建形成两个覆盖西太平洋大部分的战略同心圆。
第一个圆圈横跨南北、东西纵深,即从菲律宾群岛的北部到南部,覆盖整个南海,同时向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纵深推进。特别是美军依靠在菲律宾的8个海军、空军军事基地,侦察机、无人机、无人艇等可以便利、快速实现在南海的抵近侦察任务。同样,凭借在菲律宾的"堤丰"导弹系统,美军将对中国的战略威慑推进到第一岛链以内。
第二个同心圆是以南海为中心,向台海、南太平洋地区延伸威慑。美国拜登政府新增的4个在菲军事基地中,其中3个在菲律宾北部地区,位于三巴海峡沿岸,剑锋直指台海,意图为"台海有事"做好两栖作战、空中打击、海上援助和支持、运输补给等方面准备。
同时,菲律宾西面是南海、东面是南太,与美国关岛-澳大利亚军事基地群内外衔接,共同构成美国本土安全的两道"防火墙"。尤其菲律宾是美军在关岛-澳大利亚军事基地群发挥屏障作用的前提条件。
第二,功能上,依托在菲军事基地和美菲军事合作,美国扼控菲律宾群岛的三大水道,试图牢牢控制中国的主要海上战略通道。
封锁中国海上运输通道,是美国战略界自信认为遏制中国的有效手段。早在2014年,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学者TX Hammes、RD Hooker就提出"近海控制战略",即避免直接打击中国本土,而是利用地理优势封锁中国的主要进出海上,从而令中国在短期内付出难以承受的经济代价,严重削弱中国的经济。
2023年,美国国会参议院在2024年国防预算法案的草案中提出,要求国防部研究一旦中美爆发武装冲突,海军封锁中国海上通道的可行性。2025年3月,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宣称将审查全球七条主要航道,剑锋直指中国,暗含深刻地缘政治目标。
"通道封锁"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尤其是印太战略的优先备选战略。菲律宾群岛及周边分布着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布延海峡、民都洛海峡、巴拉巴克海峡、锡布图海峡等关键通道。从某种意义上讲,菲律宾扼守着除马六甲海峡外所有其他中国进出南海的海上通道。因此,凭借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群,以及美军支持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和海军在海峡沿岸建立的岸基海域态势感知设施,美国自信地以为将牢牢扼控中国贸易、能源和战略安全通道。
当地时间7月21日,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与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会面。路透社
7月21日,美国防长海格塞斯和小马科斯会面时信誓旦旦地重申,美国将和菲律宾"重建亚太地区威慑力"。依托在菲军事基地和美菲军事合作,美国战略界认为,通过控制南海周边海上关键通道,可以对中国产生威慑力。
第三,结构上,以"美日澳菲"为框架,四家马车扼守共造第一岛链的"保安亭"。
菲律宾在地理上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但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却难以与其地理位置重要性相匹配,这就使得美国虽然有心将菲律宾打造成为第一岛链战略的"支点",但却"力不足"。
为此,美国采取的是"对口援助"的策略,即在"美日澳菲"框架下,举三国之力帮助菲律宾提升军事力量、构建产业链。日本对菲律宾的军事援助已经超越美国,在"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OSA)框架下,为菲律宾提供用于舰船监视的岸基监视雷达等武器装备。2025年6月,日本政府还宣称,将为菲律宾提供6艘二手"阿武隈"级驱逐舰。
借助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力量,美国以最小的代价帮助菲律宾发展非对称性海空力量,并将菲律宾变成第一岛链的"看门人"和"保安"。
"新冷战":美国在印太的大战略构想
几乎与小马科斯访美的同时,美国在西太平洋举行了两场声势浩大的联合军事演习。7月10日开始的"部队重返西太平洋"空中军演,集结了美国空军300多架战斗机和12000多人,F-35战斗机及空中加油机、运输机等各式军机在阿拉斯加、日本列岛至澳大利亚北部广阔区域的50多个地点,同时展开空运、空中加油等多个科目的演习。
同期,美军还在印度洋到珊瑚海的海域开展"护身军刀"联合作战演练,19个国家参与。值得警惕的是,演习中首次在本土以外由"堤丰"导弹发射系统发射了"标准-6"多用途导弹,并投入"海马斯"火炮等新型武器装备,演练了两栖登陆、海空作战及网络战、人工智能军事化运用等新形态战争场景。
澳大利亚军队进行高机动性海马斯多管火箭系统首次实弹射击。美联社
资料图:"堤丰"中导系统
这两场意味深长的军事演习与"特-马会"殊途同归,深刻透露出美国在印太地区日趋成熟、稳定的战略布局,即美国正在塑造"新冷战"格局。如果说"特-马会"昭示着美国正在以菲律宾为支点,搭起建一个与中国展开对抗的稳定阵营,建立一个安全的前端阵地;那么,两场演习则是美国正在完善针对印太地区的战争场景设计、战场建设、战术操练,同时试图向中国传递"有效威慑"的强烈信号。
正如澳大利亚国防军联合作战负责人、海军中将贾斯汀·琼斯所言,19个国家参与"护身军刀"演习,其中意味"留给中国去解读"。
其一,美国在南海地缘战略的三个步骤终于解开谜团并步入最后阶段。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强调重回南海,通过美菲《强化防务合作协议》和重启航行自由行动计划,填补自1992年撤出苏比克湾军事基地后留下的军事存在"真空"。特朗普1.0时期,美国战略界提出将中国推回第一岛链的设想,并由拜登政府以部署"堤丰"导弹发射系统、增加军事基地、构建"美菲+"小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等方式,重建美国在南海地区的优势。
拜登政府提出"一体化威慑"的概念,特朗普2.0时期则延续这一战略,强调"重建威慑力"。从"重返南海"、"重构优势"到"重建威慑力",美国在南海地区的战略前后13年经历了三次跳跃式升级。目前,美国的战略升级已经进入第三阶段,未来将聚焦"威慑力",强化美军在菲律宾群岛及周边地区的军事存在。
其二,美国战略界早已设想"新冷战"的格局。现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首席副顾问的黄之瀚曾在美国保守派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发文称,对美国来说,确保与中国的竞争保持与苏联竞争一样"冷"是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作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设计重要参与者,黄之瀚并不排斥"新冷战"。
资料图:黄之瀚
曾经作为特朗普1.0时期的重要"军师",余茂春2025年3月更是在哈德逊研究所发文宣称,美国不希望发生冷战,但必须在为时已晚之前打一场冷战。虽然像布鲁金斯学会等自由派著称的智库机构拒绝接受,但以"新冷战"思维观察中美竞争已经成为美国战略界一部分人的共识,包括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甚至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和平研究所。
但不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都把"新冷战"作为一种可能的场景,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提出了美国的战略,遗憾的是保守派势力在特朗普1.0以后就占据了上风。
因此,美国以加征"对等关税"为筹码,又通过加大对菲律宾的投资和援助,牢牢将菲律宾锁定在美国对华竞争的最前沿,其用意不外乎试图让岛链战略继续锁住中国。美国所谓"重建威慑力",无非是想让中国确信美国的威慑强大且有效,慑止中国挑战美国的价值观和权力秩序。
美国以菲律宾作为支点,将日本、澳大利亚及其他诸盟友的资源聚拢到遏制中国的共同目标,同样也是为了在国际体系中划定一条"分界线",把竞争对手划为另外一类,并尽可能的"以多对少",耗尽竞争对手的精力。
其三,在上述背景下,南海成为"新冷战"的关键环节,菲律宾是美国"重返"南海的关键抓手。
南海既有地理特殊性,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间往来最为便利的通道,是第一岛链的关键环节;又有政治复杂性,涉及海洋争端和地缘政治竞争,牵扯几乎全球所有主要国家的利益;同时兼具历史与法律的敏感性,历史现实主义与"国际至上主义"在这里交织作用。此外,国际法的局限性在南海有关争议中暴露无遗,使得该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充满了国际法规则和道义的模糊性。
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新冷战"的对象,南海成为其军事上必须守住、政治外交上可加以利用的关键节点。与此同时,中美两国在南海相互试探彼此所谓"底线",美国自我感觉已经申明在南海利益诉求,但对于维系霸权遮遮掩掩;美国对中国在南海的权利主张和权力诉求亦充满疑虑,使双方试图避免首先挑起冲突。这一模糊性特征导致南海成为中美权力碰撞演化为武装冲突前的天然缓冲区。
而作为美国在南海地区唯一真正的军事同盟、内政外交深受美国渗透、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菲律宾,自然而然是美国实施对华"新冷战"战略构想的主要抓手。特朗普政府真正希望的是预先构建一道赢得对华"新冷战"的"护栏",菲律宾确实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