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就是强:从蜜雪冰城们的涌现,看中国经济真正的底力

2025-01-03 12:00  观察者网

01.  "东亚怪物房"跑出了一群怪物

一项新事物,当你注意到它出现在身边时,你基本已经追不上了。

前两天跟一位搞氢能的创业者聊天,他如此感慨我们这个时代发展之快。

许多中国一线城市的人真正注意到蜜雪冰城,可能还是缘于2021年突然出圈的魔性主题曲。

少为普通人所知的,是蜜雪冰城真正的体量和发展速度。

2024年年初,窄门餐眼发布全球连锁餐饮品牌门店数Top100榜单,蜜雪冰城凭借全球36000多家门店,在现制饮品行业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二。而仅仅过了一年,根据蜜雪冰城1月1日更新的招股书,其全球门店数已达4.5万家,超越星巴克成为全球第一大现制饮品企业。

这份数据,足以反映一些大尺度上的趋势。

第一,是规模。达到4.5万以上的门店数,是毫无疑问的全球餐饮巨无霸水平。

第二,是速度。达到3万家门店的水平,麦当劳用了72年(1940-2012);星巴克用了48年(1971-2019);赛百味用了46年(1965-2011);肯德基用了72年(1952-2024);而蜜雪冰城仅用了不到27年(1997-2024),就开设了4.5万家门店。

第三,是潜力。美国餐饮巨头们,经历了国内和全球两波扩张,才来到当前门店数量,已经趋近体量天花板。

但蜜雪冰城正在两步并一步:一方面,在中国国内已经开出40000多家门店;另一方面,用6年时间,在海外开出约4800家门店。从2023年9月30日至2024年9月30日,蜜雪冰城一年开店9000家--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扩张势头似乎都在持续,这就很恐怖了。

所以,有媒体将蜜雪冰城形容为"东亚怪物房"走出的一只新怪物,然而在中国,这样的怪物并不是一只,而是一群。

回望2024年初的全球连锁餐饮品牌门店数TOP 100榜单,中国品牌正集体崛起,美国品牌虽然仍包揽前三,但中国品牌已占据其中52席,超过了美国的36席;前35位中,中国占据18席,美国占据17席,直到第36位,才有来自韩国的巴黎贝甜出现。

过去几年,由于中美"贸易战"的客观存在,舆论场上大众更多关注"硬科技"能否突破"卡脖子"。我们想说的逻辑是,在金字塔尖突破"卡脖子",跟金字塔基扩规模是互为因果的。没有华为、小米们手机的大卖,就没有京东方们高端屏的突破;没有比亚迪、蔚小理们在新能源车上高歌猛进,就没有宁德时代等三电供应商快速崛起,反之亦然。

以蜜雪冰城为代表的新餐饮的集体崛起,是上述逻辑在更大尺度上演绎的必然结果,我们后面还会有更多论证。

先来看一看美国餐饮巨头们,在上世纪后半页的"黄金时代"成长和快速发展的历史条件。

02. 摸一摸美国的石头

说起来,美国今天仍在霸榜的头部品牌们,同样是在上世纪集体涌现和发展的。

其背景,是一系列天时、地利、人和的风云际会。

二战后,美国出现"4664"现象,全球和平红利,美国人口激增,1946年至1964年间,美国共有7600万婴儿出生,被称为"婴儿潮一代",随之带来了消费品、郊区住宅、汽车、道路和服务需求的指数级增长。

从供给侧来看,二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向军队供应大量食品,推动了速冻食品技术的发展。

在1960年代,随着航天科技的进步,真空包装技术继续发展,大幅提高了食品的储存温度,共同解决了大规模生产食品后的保存问题,特别是对依赖冷冻食品的快餐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组织能力方面,100多年前的一战期间发展出的科学管理理论持续成熟,连锁品牌开始有能力输出标准化和系统化的商业模式。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肯德基(1952年)、汉堡王(1953年)、必胜客(1958年)、塔可钟(1962年)、麦当劳(成立于1940年,但在1955年开始迅速扩张)这群老怪物们,才作为西方文化图腾,迅速完成了新一波全球扩张,才到达今天的位置。

应该说,二战后的全球化过程中,规模需求侧和技术供给侧同时大幅提升,这样的历史条件是不容易复刻的。

而且,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赛百味用了少则50年,多则70年的时间,已经达到了那一波全球化红利的天花板,按理说,应该是终结历史,后无来者了。

然而,就在当下,中国小怪物们正在成群结队地冒出来,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壮大。

今天的历史条件,又是什么呢?

03. 14亿人的消费升级

徐新,中国第一代VC。

从1995年投娃哈哈开始,她就在赌中国的消费升级,赌中国人会不会跟美国人一样,洋气地喝瓶装水。

网易、京东、美团、大众点评、益丰大药房……一系列大案,让她在江湖上立起"消费投资女王"的人设。

然而,在一级市场,她一度错失了投资拼多多的机会。

后来在2022年的一次分享中,她复盘当时团队对乡镇的消费者画像普遍存在着认知偏差,为此,她亲自带团队住进乡镇体验生活,才真正了解,相较于消费升级,乡镇人民对现实需求的满足有着更深的"渴望"。

如果说,之前投资中国"消费升级"的逻辑,是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向美国的3亿人趋近看齐,那么今天的问题是,美国本身的生活水平上升,已经停滞许久了,与中国高线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代差,已经减弱甚至消失。

与此同时,另一块长期不被看见的庞大市场,正在苏醒和质变。

在知名三农学者温铁军教授看来,中国农村正在被打造为继基建、房地产之后的"第三资金池"。

他认为,中国的设施性资产是1300万亿元,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村的大量资源投入,特别是2005年开始的新农村建设和2017年开始"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城乡融合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县域和低线城市已经沉淀了数以百万亿计的设施性资产。

这甚至不是近20年的积累,而是共和国持续7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投入。

土地改革、爱国卫生运动、农业集体化、人民公社化运动、扫盲运动、妇女解放、水利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卫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

这一系列措施,与改革开放、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智能手机普及等等共同作用, 让中国政府持续70多年的共同富裕实践,迎来质变。

这也是徐新后来的洞察,要把教育从三角形变成橄榄形,要让中产以下的人真正变成中产,要让14亿人共同富裕,中国社会才更有希望。

在这样的历史积淀下,一个又一个国民品牌得以快速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而共同富裕的社会愿景,又不断激励着这些国民品牌,持续探索"满足中国更多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的道路,创造"实现中国人民更深层次渴望"的产业模式。

在这些内生动力的驱动下,滴滴首创了"互联网+出行"的共享经济模式,利用企业优势有效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小米构建了庞大的生态链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体验;泡泡玛特则首创了以 IP 为核心的潮玩运营模式;而蜜雪冰城,也通过引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构建"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让服务业、工业、农业手拉手,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不愿在一二线城市继续再卷的年轻人,成为产业回流和消费升级的引信和种子,更大规模、更加复杂的经济对流开始起旋。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正在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7.0%和7.1%,远超一二线城市。全球经济增长趋缓之下,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方向。

如果说7600万"婴儿潮"支撑了美国长达60多年的消费繁荣,那么,14亿中国人的消费升级意味着什么?

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一群中国连锁餐饮"小怪物",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04. 历史进程中的个体奋斗

蜜雪冰城火了以后,很多文章写过他们创业之初的故事,老板自己焊刨冰机,遭遇三次倒闭、四次拆迁,都已经成了耳熟能详的段子。

真正走上正轨,是在2014年,蜜雪冰城的门店数量在前一年翻番,河南本地供应商跟不上冰淇淋奶茶店的高速扩张,冰淇淋机迟迟到不了货,其他设备也故障频频。

蜜雪冰城的高管们决定去上海,参加国内餐饮业最大的展会--国际酒店及餐饮业博览会系列展(HOTELEX)。

那一次,他们开了眼界,回来之后换了一批供应商,成立了品控团队。

蜜雪冰城的骨干们惊叹于展馆之大,应有尽有。参展前,他们还曾想请上海厂家给蜜雪冰城定制设备,结果到了那,发现整个市场已经很成熟了,做什么的机器都有现成的。

如今,高质平价、标准化、规模经济,已经是蜜雪冰城的核心逻辑。

虽然其他一众从下沉市场杀出的餐饮品牌也基本遵循这套玩法,但"雪王"可以说是最极致的。

消费升级初期阶段,消费者希望尝试新事物,但价格敏感度高,高质平价是最好的杀手锏,薄利多销推动了销量的增加,销量的增长又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降低了单位成本,使得蜜雪冰城能够在保持低价的同时实现盈利。

标准化是实现这一模式的关键,它确保了产品制作、服务流程和门店管理的统一性,提高了运营效率和产品一致性。这种标准化生产不仅支持了平价策略的实施,降低了成本,也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

蜜雪冰城重点投资于具有显著规模经济的供应链环节,通过核心食材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原材料规模化采购、差异化布局生产基地等方式,不断降低成本。这种供应链优势使得蜜雪冰城能够维持产品的高质平价,从而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而规模不经济的开店环节,蜜雪冰城果断放弃,也放弃了零售关键利润,这种模式使得蜜雪冰城能够轻装上阵,快速扩张门店数量,依靠充足的门店数量充分释放规模经济效应。

"正在卷9块9的瑞幸和库迪,都自建咖啡豆供应链,所以他们卷得动。9000家门店的古茗,自建供应链也做得很好,但他们只做咖啡和糖的品类",一位接近蜜雪冰城供应链的资深业内人士谈到,"但蜜雪冰城的体量,允许他们在糖、奶、茶、咖、果、粮、料七大领域上,都自建复杂的供应链网络"。

蜜雪冰城的规模效应一方面提升了自身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外溢到上下游,赋能了产地农业。

上述人士详细拆解了蜜雪冰城赋能四川安岳和潼南柠檬产业的例子。

潼南区,柠檬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量约28万吨;安岳县,柠檬种植面积52万亩,年产量约60万吨。

两地加起来,占中国柠檬总产量(约175万吨)的大半,约全球柠檬总产量(800-1000万吨)的1/10。

4元一杯的冰鲜柠檬水,是蜜雪冰城最大的超级单品,2023年在中国卖出超10亿杯。巨大的销售量背后必然是对农产品的高度需求,2023年,蜜雪冰城采购柠檬约11.5万吨。

供需两端的深度合作,理所当然。

"首先,对当地大农户来说,最头疼的就是买家和价格。那么,蜜雪冰城首先有稳定的量,在需求量的基础上,按照当地农户的种植成本加上合理利润,倒推一个定价,"业内人士表示,"把销量和价格两个关键环节解决以后,就可以建立定价体系,把柠檬果子的评分建立起来,高质高价,逐级往下。"

在这个基础上,一方面,通过提前锁单等方式熨平价格波动,另一方面,通过终端门店品类供给的调整,尽量吸收丰欠年的产量波动。

其次,有了定价体系和价格杠杆,还可以把农资采购的价格谈下来,这样,大果园主就有动力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管理,"滴灌、无人机、履带车等等装备,都能用得上了"。

这种赋能也是相互的,一方面,蜜雪冰城用它的体量和能力赋能供应链,另一方面,它也获益于当下中国经济的巨大活力。

在蜜雪冰城的核心供应链中,业务能力都师出名门,例如,液体类产线学习了康师傅;奶类借鉴了伊利和蒙牛,引进了利乐包装的设备;水果供应链早年部分借鉴了阿果安娜。

一方面,在业态丰富的中国市场上,以较低成本就能获取全球顶尖的行业经验;另一方面,蜜雪冰城自身的巨大体量,也让这些屠龙之技有了施展空间。

也有一些前人没有摸过的石头。

"比如怎样去除谷物里的石子儿,一度一直是一个困扰",业内人士说道,"起初试了许多不同的振动筛,做各种实验,在中国各种机器都可以买到嘛。后来发现,本来就有的泡糖水工序有用,谷物会浮起来,石子儿浮不起来,就可以去掉了……"

10年前的蜜雪冰城,还在向一二线城市学习标准化,10年后的蜜雪冰城,已经把师父们的本事融会贯通。

当这些本事乘以规模的时候,一些有趣的事情,开始涌现了。

05. 当"雪王"长出AI大脑

上世纪6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经济成长和起飞的六阶段论,它描绘一个社会经济组织的经济体量通过量变积累,逐步生长出不同复杂程度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不同阶段的质变。

北京大学曹和平教授把这个过程拟人化:当一个城市的GDP越过5000亿时,城市国民经济体系的"骨骼"就看得见了,也就是说,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就看得见;越过10000亿时,五脏六腑就看得见了;大概在1.2万亿之后,就会出现大脑和心脏。

所谓"大就是强","只有规模足够大,体系才能完整,中国的成本优势主要取决于我们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及其完整性,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北大国发院姚洋教授如是说。

这样的视角也适合观察企业。

去年11月,蜜雪冰城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联合投资成立一家AI公司--雪王爱智慧,经营范围包括:新兴能源技术研发、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公共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智能控制系统集成、智能机器人研发和销售等。

一些自媒体大惊小怪,仿佛"雪王"不该长出脑子。

在我们看来,一方面,蜜雪冰城体量庞大,足以发挥规模效应,拉低技术投入的边际成本;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上的技术活力实在太强,数字化和AI的能力、人才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

一句话,"雪王"不去做AI,才显得不正常。

据接近蜜雪冰城的相关人士介绍,蜜雪冰城始终坚持高效务实的数字化战略,一方面,该下的功夫不能省,前期发展太快,留下的"脏数据"太多,整个数字化团队正在分10个域,一点一点做梳理,然后再把它们迁移到新的数据标准里面去;另一方面,只要市面上有合适的工具,就绝不重复造轮子,不盲目做基础大模型。

在招股书里,蜜雪冰城认为自身拥有高度数字化和大规模的供应链,是行业内极少数能够实现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四流合一的企业之一,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控制末端货物送达。

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以来,"大模型"高潮迭起,"百模大战"此起彼伏,英伟达一卡难求,中国好像又要被降维打击,甚至人类也要在一夜之间被硅基生命代替。

两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像蜜雪这样的中国企业,正在根据各自的领域、场景、数字基础和业务规模,在基础模型之上,训练自己的小(垂类)模型,努力把AI变成对生产力提升有实际意义的工具。

讲到这里,或许有人又会质疑,"雪王"的数字技术并非完全自研,是不是一个"缝合怪"?

在这个复杂巨系统中,蜜雪冰城和成百上千正在迅速涌现的消费品牌的角色是什么?

它们未必是原始创新的先登者,却是真实需求的发现者和集纳者,也是技术落地场景的创造者。

它们的成千上万扎根最基层土壤的门店,连同他们组织起来的千千万万的店主和打工者,成为我们社会新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

它们感知和汇总需求,通过承接和实践不同层面的工程创新,大批量产出平价高质的甜蜜和快乐,通过成千上万扎根最基层土壤的门店,输送到我们社会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

最后,经过时间的沉淀,这样的过程酿造为品牌和文化,通过一带一路传播到全球。

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蜜雪冰城正在致力于将"雪王"打造成像迪士尼一样的全球IP。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功成未必在我,功成应当有我。蜜雪冰城有这个想法并付诸实践,至少已经在意识和抱负层面,领先了许多我们熟知的品牌。

06. 小结

2024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提出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并将这一任务列为今年首要的工作目标。

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各方高度一致的观点。

内需的方向到底在哪里呢?

是推动中国3亿中产追随美国生活方式,继续消费升级吗?

一方面,"美国梦"的牵引力自身在削弱,另一方面,10多年前就有著名的"奥巴马之问",就算美国人民答应,地球资源的承载力也不允许。

实际上,中国消费升级,只能是让10亿人逐步升级,只能是城乡融合,只能是14亿中国人共同富裕,乃至带动"一带一路"和全球南方的消费升级。

这里面,才是今天中国经济的真正底力,也是全球经济的新兴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像蜜雪冰城这样的公司,从下沉市场默默发展,到被看见、被理解、被热爱,再到循着一带一路,将平价高质的快乐带到全球。

这,不是一个中国好故事吗?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