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放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祛魅"后的消费者正在退坑。当"遛弯的大爷都在穿",当街头撞衫的尴尬远超圈层认同的自豪时,早期追求独特性和专业性的核心用户开始流失。一位资深"鸟粉"直言:"看到穿始祖鸟的大肚男,感觉这个品牌已经跟运动不沾边了。"
其次,是高昂售价与产品质量的错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始祖鸟的投诉超过3000条,集中在"鞋子边缘开胶"、"外套鼓包起球"、"LOGO脱落"等问题。当消费者花费数千元,却得到"鸟样"的质量和动辄上百元的维修费时,"高价=高质"的神话便不攻自破。一位消费者吐槽,在日本买四件Montbell(被誉为"户外优衣库")的总价,仅够在国内买一件始祖鸟的软壳。
更重要的是,市场竞争格局已然改变。当始祖鸟忙于成为"网红"时,一众实力强劲的对手正加速涌入。瑞典的攀山鼠(Klättermusen)、瑞士的猛犸象(Mammut)、挪威的老人头(Norrøna)等品牌,同样主打极致性能,精准收割那些从始祖鸟"毕业"的专业玩家。中国本土的凯乐石等品牌也在向上突围,技术差距不断缩小。
市场正从"中心化"走向"碎片化",消费者可以当"鸟粉",也可以是"象粉"、"鼠粉"。始祖鸟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被悄然打破。
"炸山"事件背后,藏着安踏的增长焦虑
始祖鸟的危机,是安踏集团巨大压力下的一个缩影。
财报显示,安踏的增长引擎正集体失速。曾经的"现金奶牛"FILA,2025上半年收入增速已放缓至8.6%;安踏主品牌的收入增速更是降至5.4%。在主品牌天花板已现、FILA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以始祖鸟为首的"第三增长曲线"被寄予厚望。
然而,"炸山"事件暴露了安踏在品牌管理上的深层问题。苍源资本创始人霍中彦曾评论称,安踏是"一台没有灵魂的增长机器"。在追求"暴力增长"的过程中,安踏成功复制了FILA的商业模式,却似乎忽略了始祖鸟作为顶级户外品牌,其灵魂深处的文化与价值观。
为了增长,安踏可以把始祖鸟捧成奢侈品;但为了格调,它却默许了一场与其品牌精神背道而驰的营销。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最终引火烧身。
如今,安踏正处在"一二代"交接的关键时刻,同时仍在延续其"买买买"的并购策略,先后将德国狼爪(Jack Wolfskin)、女性运动品牌MAIA ACTIVE等纳入麾下。但始祖鸟的教训敲响了警钟:收购一个品牌易,消化其精神内涵、并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增长难。
结语
海拔5500米的烟花已经散去,但留在品牌身上的烙印却难以磨灭。对于始祖鸟而言,当务之急是回归专业,重拾对自然的敬畏,弥补消费者的信任裂痕。
而对于安踏,这场风波更是一次深刻的灵魂拷问。在成为一家"百年老店"的路上,除了亮眼的财务报表,更需要的是对品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责任的坚定守护。否则,再多的并购,也只是堆砌一架没有灵魂的增长机器,随时可能因为一次错误的"点火"而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