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转眼之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便迎来秋分。秋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平分秋季的关键时点。这一天昼夜各十二时,天地呈现出一种均衡之美。
秋分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日渐下降。俗话说"秋分分昼夜,寒暑两平分",此时暑气褪去,寒意未至,气候最为舒适。秋分正是初秋与深秋的分界,节气转换格外分明。
对于农人而言,秋分是"三秋大忙"的起点。农谚有云:"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此时要抓紧收获稻谷、玉米、花生等作物,以防阴雨侵扰;收罢还需秋耕、施肥,为冬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做好准备。
因此,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照气候规律总结出来的,我们也能借此了解天气的变化。按照老一辈的说法,秋分有三候,每隔5天一候。具体情况一起来看:
一候雷始收声:秋分有"三候",象征着自然的节律与变化。古人说"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到了秋分,阳气渐收,阴气渐盛,雷声随之消失,天地逐渐归于寂静。
二候蛰虫坯户:随着气温下降,蛰居的小虫也开始封洞自护。人们常见到它们用细土将穴口堵住,以御寒气。这一幕,正是"秋分之令",提醒世人季节已转,万物各归其所。
三候水始涸:再往后,水气渐少,河湖水位下降,"水始涸"成为此时的写照。农谚有言:"秋分水落,候冬来临。"这一候,不仅道出了自然的节律,也暗示着人们要为寒凉的时日做好准备。
今年秋分不一般,是"早秋分":
在民间,人们常用"早秋分"和"晚秋分"来区分节气的不同。今年的秋分交节时间是9月23日凌晨2点19分,很明显属于"早秋分"。这种说法简单明了,却蕴含了古人的气候智慧。
老话说:"早秋分寒来早,晚秋分穿单衣。"意思是如果交节在中午前,凉意会比往年来得更快,人们要早些添衣防寒;若是在中午后,暑气仍会徘徊,秋天还会显得炎热。
秋分之名,本就寓意"平分"。昼夜各半,阴阳均衡。而交节时刻的差异,也被农人用来推测冷暖走势。这些经验虽非定律,但与长期的生产实践紧密相连,体现了顺天应时的智慧。
在当下,虽然有现代预报,但"秋分冷暖看时辰"的说法仍被传颂。它提醒人们敬畏自然,关注时节变化,把握农事节拍,正如诗云:"气候不调,五谷不丰",节气中的冷暖之差,总能牵动农人的心。
故,明日秋分,今年秋分显得特别,是"早秋分"。古时候没有天气预报,老一辈人依靠长期的农事经验,来推测之后的气候变化,以便安排耕作。在农村常说"冷不冷,就看秋分",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今年是不是冷冬?不妨听听农谚里的说法。
一、秋分天晴好晒粮,冬至雨雪盖瓦房
农谚说"秋分天晴好晒粮,冬至雨雪盖瓦房",意思是秋分当天若遇晴天,之后大多以晴朗天气为主,有利于农人收割、晾晒与储粮,粮仓得以充实安稳。
而到了冬至,数九寒天自此开始。老话讲"头九有雪,九九有雪",若冬至时有雨雪,往往意味着整个数九时期湿冷相随。对农事来说,寒冬虽苦,却也藏着丰年的希望。
冬天若冷,麦苗不致徒长,反而增强抗寒力,来年能抵御倒春寒的侵袭。大雪覆盖,还能冻死部分害虫,减少春季虫害发生,这正是自然的调节与馈赠。
雨雪的滋润,也能缓解冬季干旱,为麦苗返青蓄下水分,助力来年春耕春播。正所谓"雪满三江,年丰五谷",秋分与冬至一前一后,暗暗联结着农人对收成的期盼。
二、秋分天放晴,腊月冷煞人
农谚说"秋分天放晴,腊月冷煞人",意思是秋分当天若是大晴天,往往意味着到了腊月严寒会格外刺骨,连牛羊都难以抵御。腊月本就是一年最冷的时段,处在"三九""四九"的核心,寒气深重。
古人常讲"寒来暑往,岁有定时",若秋分见晴,寒冬更易提前显现。相比之下,若腊月不冷,那便是"暖冬"。暖冬虽让人舒适,却往往潜藏隐忧。
暖冬使害虫得以大量越冬,来年虫害风险增加。同时,雨雪偏少,容易导致冬旱,不利于小麦返青,也会影响春耕春播,农时被迫推迟。
更重要的是,暖冬会增加"倒春寒"的几率。到来年春季,返青的麦苗和新播的幼苗容易在倒春寒下受损。可见,秋分一日晴,既是气候规律的映射,也是农人对来年冷暖的心头牵挂。
三、雨落秋分日,农家心发愁
俗话说"雨落秋分日,农家心发愁",意思是秋分当天若遇阴雨,往往预示着接下来雨水会偏多。今年的秋分在9月23日,若交节时就下雨,农人自然心里添了几分担忧。
进入秋分,正是秋收的紧要关头。稻谷、玉米、花生等作物都已成熟,若阴雨连绵,不仅收割受阻,收下来的粮食也容易发芽、霉坏,辛苦一年可能付诸东流。
而对晚熟作物来说,雨水过多也不见得是好事。阴雨天会让气温持续走低,积温不足,晚稻籽粒就可能不饱满,甚至空壳增多,产量自然受损。
农人常说"晴日收割忙,阴雨心发慌"。秋分一日雨,看似寻常,却能左右秋收的成败。正因如此,老一辈人才把它格外挂在心上。
四、秋分雨成沟,三九冷添衣
农谚说"秋分雨成沟,三九冷添衣",意思是秋分当天若有雨,往往预示着到了三九天反而不会极寒,人们添衣即可,不必过分担忧。这里的"三九"正是一年最冷的时段。
古人经验告诉我们,秋分若雨水丰沛,地气得以滋润,冬季的冷意往往被调和。所谓"不穿棉",并非真的不寒,而是相对暖和,少了刺骨的严酷。
从农耕角度看,暖冬虽让人舒心,却未必是好事。因为土壤冻层浅,害虫容易越冬,来年农作物生长就可能受扰,这也是农人心中的隐忧。
也正因此,老一辈人常将秋分当日的天气与冬季冷暖相联系。通过观察天象,他们总结出许多口诀,提醒后人顺天而作,敬畏自然,正如古语所说:"人勤不误时,天道自有应。"
总结:明日秋分,今年秋分不一般,是"早秋分"。老人常说:"冷不冷,就看秋分。"虽不是绝对规律,却是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仍有一定参考价值。农谚言简意深,也要理性看待,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