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政策风向的变化,影响了国际社会紧密合作、加速进程的步伐。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仍坚持从多方面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近日,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简称"CAFI")、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简称"交大高金")、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逆澜拓新,启可持续新篇--2025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从资本市场与金融五篇大文章、产业链主导企业的社会价值、乡村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出发,为坚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树立信心,多位与会嘉宾都表达了对社会责任投资发展的热切期待,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交大高金创院理事长屠光绍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了构建可持续金融体系是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可持续金融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可持续金融和传统金融不是对立关系,可持续金融是传统金融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升华和进阶;二是可持续金融体系建设是金融体系的系统变革。体现在包括金融发展目标定位、金融服务领域拓展、金融体系健全、金融功能深化、金融价值提升、金融改革推进、金融开放升级、金融管理完善、金融生态优化、金融理论创新等方面;三是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打造中国可持续金融体系的重要抓手。金融五篇大文章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部位、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四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打造中国可持续金融体系的重要平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提升中国可持续金融的创新发展力、带动引导力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海市委金融办副主任陶昌盛重点介绍了上海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他说,发展普惠金融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生动体现。2024年末,上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此外,绿色金融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2024年末,上海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7%。在ESG领域,上海积极探索标准建设和产品创新,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提升了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质量。2024年《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出台,推动了转型金融业务实践。上线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促进产融资源的对接。未来,上海将支持金融资源进一步投向绿色低碳领域,鼓励更多产品与服务创新。
关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金融服务来践行社会责任,离不开广大的金融机构、科技平台的积极探索。蚂蚁集团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韩歆毅分享了技术创新可持续融资的可能性。他说,相较于间接融资的风险主要系于企业主体,新技术支持下的直接融资可以有效分散风险。比如,传统的资产证券化(如REITs)对于资产运营效率以及产生的收益评估难度大,但通过RWA可以将真实世界资产转化成数字世界可交易的通证,特别是光伏等新能源资产,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信基础,专业机构评估模型与数字货币分账体系等创新,可以有效提升资产透明性,防范融资风险,降低融资门槛。该模式既能激活大规模产业融资需求,又能推动银行向交易银行转型、拓展中间业务,形成多方共赢格局,是值得探索的创新方向。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张健则站在商业银行的视角,建议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的三对关系:一是外在要求与内在发展驱动的关系,因为社会责任是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已成为新增长引擎;二是经济价值与多元社会价值的关系,这两者共生共荣,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构建"大中小微个"相协调的丰富客户生态;三是企业发展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共生、共赢、共享的理念会使企业更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企业生态。
泰国开泰银行总裁陈博文分享了他们的创新探索。他说,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创新性金融产品。开泰银行与生态伙伴合作构建了集绿色金融、绿色技术、绿色治理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助力高碳排行业转型,推动脱碳经济发展。同时,开泰银行特别关注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小微企业绿色转型,并与国家政府和其他机构合作,建立国家级平台,推动农业价值链保护和环境治理。
今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丰富资本市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产品制度体系、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满足多元化养老金融需求等。本次论坛上,嘉宾们还热烈讨论了资本市场的发力点。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所副总监刘蔚以资本市场加大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供给为例,介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积极发展的债券ETF、红利低波ETF为代表的低风险、稳收益产品的成果。2025年1-4月,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1194亿元,其中,发行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59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债券发行116亿元;支持供应链ABS发行379亿元、小额贷款债权ABS发行575亿元。成功推出1-3年国债ETF和4只做市基准公司债ETF产品,截至2025年4月底,债券ETF产品规模2149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43%。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责任投资大有可为的蓝海。在资源环境约束和数字化变革等多重背景下,构建适应中国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在论坛期间发布最新著作《读懂乡村振兴与乡村金融》(中信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金融视角深入阐释乡村振兴根本和重大问题,系统解读乡村金融的内涵、意义与路径。贝多广说,乡村是一个特殊的有限竞争市场,市场失灵现象如何克服,这是全世界都关心和一直在研究的难题。从最前沿的国际动向来看,人们探讨较多的是社会公益资本和善心资本(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参与合作商业资本共同携手前行,形成混合融资形式的运作。
此外,论坛期间,还有一些创新产品和学术著作进行了展示和发布。浦发银行发布了最新客户服务品牌"浦享荟",第一财经研究院的两部报告也被热议。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说:"一财研究院出品的《共生长--中国尽责管理观察报告》从资本端回答投资者如何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从企业端探求如何践行社会责任。做有益于生存环境、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每一个微弱个体的事,我们期待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助力更多投资机构和中国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