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离婚人数暴涨,暴露出父母为何成婚姻杀手?

2025-10-02 14:15  头条

最近有个事儿挺火的:不少地方的民政局里,离婚窗口排长队,结婚窗口却没几个人。这画面,真是让人心里咯噔一下。都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想结婚、不敢生孩子,甚至干脆连恋爱都懒得谈。好多人批评他们"不负责任""太自我",但说实话,这事没那么简单--很多时候,问题可能出在他们的父母身上。

你细想,咱们这代人很多都是看着父母的婚姻长大的。他们怎么相处,怎么吵架,怎么冷战,怎么和解(或者从不和解),咱们从小看到大。那些画面、那些语气、那些情绪,早就像刻录机一样,悄悄存进咱们的潜意识里。武志红说过一句特别到位的话:"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远比你想象得更深远。"这不是甩锅,而是清醒。

比如有些父母,一辈子吵吵闹闹,互相埋怨,一张嘴就是"我为你牺牲了多少""你跟了你爸/妈一个德行"。孩子在一旁听着,能不慌吗?他们从小没尝过"甜"的婚姻是什么味儿,自然就怕了。哪怕后来遇到喜欢的人,第一反应不是"我要好好爱",而是"会不会重蹈我爸妈的覆辙?"《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就是个典型--她能力强、收入高,可一碰到感情就下意识躲,为啥?因为她妈带给她的阴影太深了。

还有些家庭,父母虽然没离婚,但日子过得像合租室友--不说话、不互动、不关心。孩子在这种环境里长大,根本学不会怎么表达爱、怎么处理矛盾。等他们自己进了婚姻,遇到问题要么爆炸式吵架,要么冷暴力处理,不知不觉就复制了父母的模式。脱口秀演员王思文就讲过一句大实话:"我家几乎人人都离过婚,所以我觉得我第一次结婚肯定也得离。"你看,这种"婚姻注定不幸"的暗示,就像魔咒一样拴着一部分人。

当然,不是所有原生家庭都这样。也有些父母,哪怕日子普通,却能把家经营得暖烘烘的。莫言和妻子相伴四十多年,互相尊重、彼此支持,他们的女儿管笑笑就说,正是因为看到父母婚姻幸福,自己才对感情有信心。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更懂得怎么爱一个人、怎么守护一个家。所以说到底,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而能力,是可以传承、也可以学习的。

那么问题来了:当父母的,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不"坑"娃?首先,别把婚姻里的恩怨带到孩子面前。不管你跟另一半有多少矛盾,别让孩子当裁判、也别让孩子当情绪垃圾桶。其次,哪怕日子磕磕绊绊,也得让孩子感受到--家仍然是个安全的地方。一起吃饭、一起过节、偶尔说说笑话,这些小仪式都能攒下温暖的记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你得先活好自己。孩子怕的不是父母离婚,而是父母明明过得不幸福,却还要勉强在一起,整天唉声叹气、怨天怨地。

有句老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怎么对待婚姻,孩子就会怎么看待感情。你乐观、积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将来在感情里也更从容。你冷漠、抱怨、逃避,孩子也可能变得敏感自卑。这不是要指责谁,而是提醒咱们:既然当了父母,就得有点格局。你的婚姻观,可能就是孩子未来幸福的起点--或者天花板。

如今离婚率年年攀升(2023年全国平均离结率超40%),年轻人婚育意愿持续走低,这早已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而成了一个社会现象。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小家做起,一点点改变。哪怕我们曾受过伤,也可以努力不再让孩子受伤;哪怕我们的婚姻不完美,也可以让孩子相信:幸福值得追求,而且可以经营。

所以呀,别说年轻人不想结婚生娃就是"堕落",也许他们只是比我们更早看清:没有爱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独处。而为人父母的咱们,能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不是一个勉强维持的家,而是一份相信爱的勇气--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