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将在11月1日接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她10月22日公布的首批人事名单引来了不少讨论。
谁能想到,这场被外界喊了大半年的"换帅",最后以这样一场"集体谢幕"收尾。10月22日朱立伦站出来说话时,语气里带着点"收官"的意味--他说自己是十几年来首位干完完整四年任期的党主席,这话没掺水分,毕竟前几任不是败选请辞就是中途离任,连他自己2016年都因大选失利匆匆卸任过。可转头他就扔出重磅消息:包括副主席、秘书长在内的所有一级主管,再加上各县市党部主委,一共211人全辞,11月底前清空位置 。

这波操作看得外界一愣。表面上朱立伦说得冠冕堂皇:"尊重新任主席的任命权,要建立惯例"。可老党员都清楚这里面的门道--地方党部主委多是扎根基层的"地头蛇",党产被冻结后,不少人得自掏腰包维系党部运作,根本不是说换就能换的。有台媒直接点破:短短十天要补200多个空缺,这分明是给郑丽文出难题,算变相的"下马威"。
但郑丽文能逆袭当选,显然不是软柿子。这个从绿营转投蓝营的女人,这次可是踩着"世代交替"的浪潮上来的。之前谁都看好郝龙斌,毕竟他有地方派系和多数县市长支持,结果愣是栽了跟头,成了参选主席"三连败"的纪录保持者。郑丽文能赢,靠的是三股力量:不满传统官僚体系的年轻党员、想要"硬刚"民进党的基层,还有看重她军人子弟背景的"黄复兴"军系党员,连中间派都因为郝龙斌不敢参加辩论, 转头把票投给了她 。
最关键的是她公布的人事名单,直接把朱立伦的"难题"变成了自己的"宣言"。首波就定了两个核心位置:李乾龙回锅当秘书长兼副主席,季麟连任副主席 。这俩人可不是随便挑的--李乾龙今年两度率团访陆,对着中山陵说"两岸是一家人",把"九二共识"比作定海神针;季麟连更直接,作为前海军陆战队上将,去年公开喊"驱逐'台独'复兴中华",还突破阻拦去广州参加黄埔百年纪念活动。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这人事布局就是冲"路线"来的。之前党内吵得凶,赵少康们喊着要"清除亲中力量",郑丽文直接用行动打脸--选两个深蓝老将坐镇,就是要明确"两岸同属一中"的立场,跟民进党那套"台独"话术划清界限 。要知道她刚选上就说了大实话:"'台独'是政治骗局,台湾人就是中国人",这话在当下的岛内政坛,得有多大的底气才敢说出口。
不过热闹背后,郑丽文的日子未必好过。朱立伦留下的摊子,表面看是"反罢免全胜"的家底,实则暗流涌动。四年任期里,朱立伦守成有余却突破不足,2024年大选失利后基层信任度掉了三成,党产清算、地方党部被搜查的打击从没断过。现在211人集体离职,看似给了她"组阁自由",实则把地方派系的矛盾甩了过来--那些自掏腰包的主委离职后,新上任的人能不能镇住场子,还是个未知数。
更

棘手的是党内裂痕。这次选举6个候选人抢票,最后变成郑丽文和郝龙斌的路线对决,保守派和改革派吵得面红耳赤。有基层党员说,投票时身边老同志还在骂"由绿转蓝的靠不住",年轻党员却喊着"再守旧就没救了" 。再加上蓝白关系还没理顺,2024年"蓝白合"破局的教训就在眼前,2026年县市长选举和2028年"大选"都等着她拿方案,这哪是"接棒",分明是接了个"烫手山芋"。
有人说朱立伦这波"总辞"是体面退场,既显示了风度,又给继任者埋了伏笔;也有人说郑丽文的人事牌打得漂亮,一上来就稳住了深蓝基本盘。可不管怎么说,国民党的命运从来不是一两个人能决定的--是沿着"九二共识"的路子硬扛民进党,还是继续在"模糊路线"里打转?是靠年轻力量革新,还是被传统派系绑架?这些问题,比211人的辞职名单更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