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强调:超过70岁的老人,宁可不运动,也别在4个时候做针灸

2025-02-13 10:23  头条

相对于药物的固有属性--"药物副作用"而言,针灸算得上是一种绿色疗法。出于养生的目的,一些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认为,既然是绿色疗法就可以"经常扎",甚至"天天扎"。事实上,这样针灸并不能产生想象中的治疗效果"无限叠加",身体也不会因此更加获益。

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扎针灸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然而,临床实践中发现,长时间、不间断地针灸刺激或持续多日的针灸治疗,并不能保证针灸效果的"无限叠加"。

多数情况下,如慢性疼痛、火针治疗、月经病、周围神经病等,有适当的治疗间隔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患者的"针刺得气",从而起到扶正祛病的作用。所谓"针刺得气"是指在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使患者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紧。这种针感产生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往往和疗效有密切的关系。

当然,有一部分疾病如急性的疼痛、实性的呃逆(俗称"打嗝")、外感咳嗽、急性泄泻、突发性耳聋等,建议由专业针灸大夫天天针刺,甚至每天两到三次,以便有效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除此以外,不建议人们出于养生目的盲目"经常扎""天天扎",应根据不同的疾病性质来选择合适的针灸疗程,使针灸作用最大化。

那到底在哪些时候,老年人不宜做针灸呢?

医生强调:超过70岁的老人,别在4个时候做针灸:分别是晚上,吃完饭后,感冒发热期间还有心情低落或焦虑不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