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警报拉响,二胎不行三胎难生

2025-10-14 11:23  头条

2022年,我国出现了自1962年以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形势,所谓人口负增长,就是人口死亡率高于人口生育率。

此后,2023、2024年,我国皆为人口负增长形势,其实,在2021年三孩政策放开后,很多人以为能带动一波生育潮,结果正好相反,生育率却持续往下掉。

问题到底出在哪?有人将生育率降低归根的年轻人身上,说年轻人变自私了,可回头看,真的是年轻人变懒、变自私了吗?

人口数据亮红灯

2025 年 1 月,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2024 年全国出生人口仅 897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1.7‰,这是我国连续第 6 年出现人口负增长,且负增长幅度较 2023 年的 - 1.4‰进一步扩大。

更值得关注的是,总和生育率降至 1.09,远低于维持人口世代更替所需的 2.1,这一数据已低于日本、韩国等长期面临低生育问题的国家,人口警报再次拉响。

从年龄结构来看,2024 年我国 15-49 岁育龄妇女规模为 3.58 亿人,较 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时减少约 3000 万人,其中 25-34 岁黄金生育年龄妇女数量下降更为明显,较 2020 年减少 1200 万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 2025 年 1 月召开的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工作会议上指出,育龄妇女规模缩减与生育意愿低迷双重叠加,成为当前人口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传统生育观念转变与生育成本攀升,进一步加剧了低生育态势。

二胎政策效应消退

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生育市场曾出现短暂反弹,2016 年出生人口达 1786 万人,较 2015 年增加 131 万人,总和生育率升至 1.7 以上。

但这一政策红利并未持续,2017 年出生人口便降至 1723 万人,此后逐年下滑,2020 年跌破 1200 万人,2024 年更是跌至 900 万人以下,二胎政策效果持续减弱。

从生育结构来看,二胎在出生人口中的占比变化更能反映政策效应。

2016 年二胎占比达 45%,2017 年升至 51%,成为出生人口的主力;但到 2024 年,二胎占比回落至 38%,一胎占比仅为 42%,三胎及以上占比不足 20%。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在解读数据时表示,二胎政策的短期效应主要释放了此前积压的生育需求,随着需求逐步耗尽,政策对生育的拉动作用自然减弱。

以东部某省会城市为例,2016 年当地二胎出生数为 8.2 万人,2018 年降至 6.5 万人,2024 年进一步降至 3.1 万人,降幅超 60%。

该市妇幼保健院 2024 年发布的生育调研显示,有二胎生育意愿的家庭占比从 2016 年的 58% 降至 2024 年的 23%,"养育成本高""时间精力不足""教育压力大" 成为受访者不愿生育二胎的主要原因,分别有 87%、79%、72% 的受访者提及这些因素。

三胎政策遇冷

2021 年 5 月,我国正式实施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推出取消社会抚养费、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等支持措施,但政策实施以来,三胎生育情况并未达到预期。

2024 年全国三胎及以上出生人口仅 179 万人,占全年出生人口的 20%,较 2021 年的 22% 进一步下降,三胎生育意愿持续低迷。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 2024 年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显示,我国家庭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平均成本为 48.5 万元,其中一线城市高达 62.3 万元,相当于当地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的 6.8 倍。

教育支出在生育成本中占比最高,达 35%,其次是住房支出、饮食健康支出,三胎家庭面临的经济压力呈几何级数增长。

托育服务供给不足同样加剧了生育困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为 3.8 个,虽较 2021 年的 2.0 个有显著提升,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 5-6 个的水平,且优质托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域,农村及偏远地区托育服务覆盖率不足 20%。

不少家庭因无人照料孩子,不得不放弃生育三胎的想法,某育儿平台 2024 年调研显示,65% 的已婚女性表示 "缺乏托育支持" 是不考虑三胎的重要原因。

此外,智联招聘 2024 年发布的《职场女性生育现状报告》显示,有生育三胎意愿的女性中,78% 担忧生育会影响职业晋升,62% 表示曾在求职或工作中因生育问题遭遇歧视。

这种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降低了女性生育三胎的积极性,形成 "想生不敢生" 的普遍困境。

奇葩建议频出

面对持续低迷的生育形势,社会各界纷纷提出建议,其中部分建议因脱离实际被称为 "奇葩建议",引发广泛讨论。

2024 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 "对不生育家庭征收社会抚养费",认为通过经济杠杆可倒逼家庭生育,但这一建议遭到多数网友反对,认为 "生育是个人选择,不应通过惩罚性措施干预",最终因不符合社会共识未被采纳。

还有专家提出 "将生育与购房资格挂钩",建议对三胎家庭放宽购房限购政策、给予贷款利率优惠,但这一建议忽略了不同地区房地产市场差异 -- 在房价高企的一线城市,即便有政策优惠,三胎家庭仍难以承担购房成本。

而在三四线城市,购房限制本就宽松,政策刺激效果有限。某房产研究机构测算显示,该建议若实施,仅能拉动一线城市三胎生育意愿提升 3%-5%,对整体生育形势影响甚微。

部分地方推出的 "生育补贴差异化政策" 也引发争议。2024 年,某中西部城市提出 "对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生育三胎给予额外绩效奖励",普通企业职工则无同等补贴,被质疑 "存在职业歧视"。

认为政策未兼顾不同群体的生育需求,最终因舆论压力调整为 "所有三胎家庭统一享受补贴",但也暴露出地方在制定生育政策时考虑不周的问题。

结语

这些奇葩建议背后,反映出社会对缓解低生育问题的迫切需求,但也凸显出政策制定需更贴合实际。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生育政策调整应坚持 "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家庭实际需求,通过完善教育、医疗、托育等公共服务,降低生育成本。

而非通过简单的经济惩罚或差异化政策干预生育选择,只有系统性解决方案才能真正提升生育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