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方重拳出击,美国罕见调子放软,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加税,或有两个原因
当地时间10月13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坐在福克斯商业频道的镜头前,一改此前美国政府的强硬姿态,语调明显放软。他公开表示,对华商品加征100%关税不一定要发生,即便上周已经宣布了这一消息,双方关系仍保持良好,沟通渠道也已重新开放,还称对局势能够和缓持乐观态度。要知道,就在两天前的10月11日,特朗普还重启对华关税讹诈,放出要在下个月初对中国商品加税100%的狠话,那架势仿佛是要给中国下"通牒",逼迫中方让步,可短短48小时,美国高层就出现这样的态度转变,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挖。
先看第一个原因,中方近期一连串"反制重锤"让美国切实感受到了痛楚,不得不收敛锋芒。10月9日,中国正式宣布对部分稀土金属进行出口管制,这一步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有预告、有依据、有法律支持的举措。稀土这一资源可不一般,广泛应用于高端制造、军工产业、芯片技术等关键领域,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体系中的地位至今无可替代。美方心里比谁都清楚,一旦稀土供应受限,美国相关产业将面临巨大冲击,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替代供应链。
而且,这只是中方反制的一部分,此前美国在9月下旬突然重新加码对中国的出口限制,针对半导体、AI芯片等关键领域出台更严格管控措施,打破协商共识后,中方就用一系列正常举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比如商务部点明美方在20多天里新增多项对华限制,将多家中国实体无端列入管制清单,推进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措施,还把数千家中国企业纳入"穿透性"管制,中方的反制精准且有力,让美国意识到继续强硬下去没有好处。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就指出,美方态度的转变显示出中国手中有牌打、敢打牌,也能让美国切身感受到痛楚,现在已经看清了特朗普,完全摸透了他的底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也认为,最近的中美贸易摩擦本质上是"以斗促和"的过程,中国的回应更像是一种反制,警告美国不要再制造麻烦,因为华盛顿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