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安全管理与便民服务从不是对立面。那些敞开大门的乡镇,靠的是科学管理而非"一禁了之":对办事群众简化登记流程,对临时歇脚、避雨的群众热情接纳,对可疑人员精准排查。中央党校教授竹立家说得好,群众自由进出,收获的是心理层面的"认同感"与"获得感",开放的是大院,体现的是为民理念 。
镇政府的大门,本就该为群众而开。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它不该是"深宅大院",而应是群众随时能进、愿意倾诉的"娘家"。敞开大门,群众能直接反映诉求,干部能及时倾听心声,日常监督也能更高效;关起大门,只会让误解滋生,让矛盾积累。

记者亮明身份后,涉事乡镇纷纷表态整改,但被动整改不如主动作为。基层治理的智慧,不在于把群众挡在门外,而在于用开放的心态、精细的服务,找到安全与便民的平衡点。当镇政府大门不再设限,群众进出像走亲戚一样自然,干部与群众的心才能真正贴在一起。
毕竟,这扇门开着,是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关着,就可能变成隔在干群之间的"心墙"。期待更多镇政府主动拆掉"门禁"、打破"心防",让"门好进、事好办、脸好看"成为基层治理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