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句老俗语,竟成了部分群众的现实遭遇。如今一些镇政府大门口,道闸、岗亭、门卫一应俱全,群众进出要登记、联系、核身份,手续繁杂到让人望而却步。直面群众的基层政府,为何要给大门加"枷锁"?

新华视评的追问,戳中了无数人的心声。半月谈记者暗访发现,东部某市一镇政府的"人员进出须知"明确规定,外来人员需持介绍信、身份证等登记,经同意方可进入,双休日非工作人员一律禁入 。记者想找镇领导沟通,不仅被门卫拒绝,联系办公室、信访接待中心也吃了"闭门羹",长三角部分乡镇更是直接表态"群众没事不能进"。
基层干部的顾虑看似有道理:怕安全出问题,怕办公秩序被打乱,觉得有信访接待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就够了,"政府大院不是公园,不能随便逛" 。可这些理由,在群众需求和现实案例面前不堪一击。安徽舒城县政府大院无门禁、停车免费,被群众夸"比自家小区还方便";江苏泰兴宣堡镇敞开大门,农忙时让农户晒粮,既解了群众燃眉之急,又拉近了干群距离 。这些地方没因开门乱了秩序,反而收获了满屏点赞。
更值得深思的是,"门禁"拦住的不只是脚步,更是干群之间的信任。数据显示,超七成群众反映,进镇政府办事最头疼的就是"进门难",有时仅登记、联系就要花半小时,等见到办事人员早已没了耐心。部分基层干部把"防群众"当成管理手段,将正常来访视为"添乱",本质上是服务意识缺失、群众观念淡薄的懒政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