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和平协议的签署,轮不到域外国家指手画脚。"当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将中国排除出柬泰和平协议签署仪式的消息传出,国际舆论迅速聚焦这场"谁有资格坐和平谈判桌"的争议。面对美方的无理干预,中国外交部在10月1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作出明确回应,用"劝和促谈的实际行动"回击了"排他性闹剧",更让外界看清谁才是地区和平的真正建设者。
这场风波的背景,是柬泰边境持续数月的紧张局势。自今年5月起,两国因领土争议爆发多轮冲突,7月的持续军事冲突迫使边境口岸多数关闭,仅保留人道主义通道,约50万在泰柬籍劳工的生计与两国紧密的经贸联系均受重创。直至10月13日,泰柬外长在马来西亚会晤达成共识,敲定将在10月27日东盟峰会期间签署和平协议,为地区和平带来曙光。而就在此时,特朗普突然抛出"排除中国"的要求,试图将纯粹的地区和平议题政治化,引发多方质疑。
美方的干预显然站不住脚。从斡旋进程来看,中国自冲突爆发之初便以公正立场积极介入:中柬泰三国外长达成"安宁共识",外交部亚洲事务特使多次赴两国开展穿梭调停,在上海主持三方非正式会晤推动停火共识落地,更通过红十字会运送200吨救援物资、设立野战医院平等救助双方伤员。这些实打实的努力,让柬泰两国在谈判中多次感谢中方贡献,也让中国成为推动和平进程的关键力量。正如新加坡学者桑格利所言,"没有中方的桥梁作用,双方很难快速走到签署协议这一步"。
面对外媒关于"是否出席仪式"的追问,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回应掷地有声却不卑不亢。他明确表示,中方支持柬泰通过对话协商化解争端,支持马来西亚发挥东盟轮值主席国作用,并重申中方"正在并将继续为重建互信、巩固停火发挥建设性作用"。这番回应刻意未提及美国,却暗藏深意--正如分析指出,中方无需与美方陷入口舌之争,劝和促谈的实际行动已说明一切,强行将中国排除在外,本质是对和平进程的干扰。
特朗普的"排他要求",实则暴露了美方在东南亚的战略焦虑。近年来,中国通过RCEP合作、"全球安全倡议"等举措,不断夯实与东盟国家的互信,而美方则惯于以"阵营对抗"思维插手地区事务,此前便因炒作南海问题、挑拨国家关系遭诟病。此次试图阻挠中国参与柬泰和平进程,既是想削弱中国的地区影响力,也是想借机强化自身对东盟的掌控,这种"把和平当筹码"的做法,与东盟倡导的"协商一致"原则格格不入。
更值得注意的是,柬泰两国的态度早已说明问题。双方均明确表示,和平协议的达成是"双边协商与多方斡旋的结果",泰国总理阿努廷强调"需以谈判化解问题",柬埔寨则呼吁"避免单方面行动"。两国显然清楚,作为共同的友好邻邦和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参与对协议落地与后续执行至关重要,而非美方口中"需要排除的角色"。
这场"排除闹剧"最终只会沦为国际笑柄。当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对话解决争端"的理念,成为维护亚太秩序的"常量",美方却在大搞排他性操作,恰恰印证了谁是"和平守护者"、谁是"麻烦制造者"。正如外交部回应传递的信号:地区和平从来不是域外国家的"后花园",柬泰和平协议的主角是柬泰两国,而中国将始终站在劝和促谈的正确立场上,这一点无需外界指摘,更不会因无理要求而改变。
随着10月27日的临近,柬泰和平协议的签署将成为地区和解的重要里程碑。而特朗普的干预插曲,不过是多边主义浪潮中的一朵逆流浪花,终究挡不住通过对话实现和平的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