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斧" 导弹的援乌争议,成为这场战略博弈的核心支点。这款射程超 2000 公里的武器,其威慑力远超乌方现有装备,足以覆盖莫斯科等俄核心区域,彻底打破此前的战场平衡。从拜登政府明确拒绝到如今特朗普政府的松口,政策转向的背后是多重现实考量:俄军近期对乌军工设施和交通枢纽的大规模打击,让乌方远程打击需求愈发迫切;而北约盟友在东欧的兵力部署与防空系统投入,又让美国觉得有底气提升援助层级。但这种升级暗藏巨大风险,一旦 "战斧" 投入战场,俄罗斯很有可能将其视为直接参战信号,冲突外溢的可能性将急剧上升。
泽连斯基政府对 "战斧" 的渴求,本质上是试图通过武器升级打破谈判僵局。正如其所言,拥有此类武器能让俄方 "重新计算风险",这种心理威慑确实可能为乌方争取谈判筹码。但乌克兰或许高估了美国支持的稳定性,特朗普政府的 "不反对" 从未等同于 "必然提供",其真实意图更可能是借武器议题逼迫俄方让步,而非真心推动乌方获得战略打击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 "战斧" 最终是否援乌,这场舆论与战略的双重博弈已让冲突进入更危险的阶段。美国政府需要清醒认识到,武器援助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而冲突升级的风险却在递增;乌克兰更应明白,外部武器支持从来不是和平的捷径。
与此同时,就在日前,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称,俄罗斯仍然愿意通过对话解决冲突的根本原因,对与美国继续对话抱有一定期望,并注意到美国政府所展现的发展务实合作的意愿。
拉夫罗夫的表态,既是俄罗斯在战略博弈中的理性回应,也为局势留下一丝对话空间。但美国若仍执着于用武器援助制造 "战略模糊",而非推动实质性和谈,恐将让这丝空间逐渐闭合。毕竟,"战斧" 导弹能改变战场态势,却无法消除冲突根源;战略算计可暂时占据主动,却难掩各方对和平的迫切需求。当下的关键,已不是哪方在武器援助上更进一尺,而是能否让摇摆的立场回归理性,让博弈的焦点转向对话 --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冲突滑向更危险的深渊,为俄乌两国乃至欧洲的稳定寻得破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