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桦加沙重创花莲,当地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9月23日下午2时50分溢流溃坝,洪流夹带泥沙滚滚而下,将马太鞍溪桥冲断,冲破光复市区北边的堤防、灌进市区,至今已有16人罹难。因为罹难者的位置都在撤离区内,有些挺绿媒体人将矛头指向花莲县政府,称是非很清楚,此事与颜色无关,这是人命,如果把立场放在是非面前就不是人。
事实上,批评地方政府救援问题无可厚非,但把灾难简化成"撤离"疏失,故意不谈是谁让两个月前就被发现的堰塞湖成为悬在复兴乡百姓头顶的"定时炸弹",这恐怕不是在论断是非,而是在为执政当局摆烂洗地。
灾后的花莲复兴乡。(台媒)
1
追本溯源,台农业部门是在7月底监测卫星影像时发现,花莲溪上游支流马太鞍溪形成堰塞湖,为7月受到薇帕台风外围环流降雨影响,公有林地发生崩塌进而阻塞河道形成。
8月28日,白委林忆君在台立法机构质询时指出,马太鞍溪堰塞湖问题,因豪雨堆积形成的水量,相当于一整座南化水库!专家评估至今仍无法提出有效解方,只能加强监测、被动等待。但这样的"拖延"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堰塞湖真的溃堤,将引发大规模土石流,重创乡镇、危及人命财产,甚至瘫痪交通命脉。
台农业部门负责人陈骏季回应,该湖满库会以溢流方式而不会直接溃堤,因此无急迫危险性,但将会持续监测水位,待土堤变硬能承载机械时,再研讨是否使用导引道等方式做出因应,未来在下游地区也会让河道透过疏浚的方式以承载更多水量以避免影响到附近村庄。
更早之前,陈骏季8月13日在"立院"党团协商,针对马太鞍堰塞湖也曾说,经评估他们认为没有立即溃堤的危险。
把"没有立即危险"当不处理的理由,为这场灾难埋下伏笔。事实上,马太鞍溪上游属农业部门林保署、中游属经济部门水保署、下游属经济部门水利署,主要管理责任在执政当局,而不是花莲县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