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谈妥了,郑丽文勇敢喊出统一,大陆在等蒋万安,对岸民调突变!

2025-11-21 13:35  头条

台北最近的气氛很紧张,原因是岛内流传着陆委会有可能不批准上海市台办副主任李骁东赴台,这直接导致了原定12月举行的上海-台北双城论坛有可能再次被取消。

11 月 14 日国民党副主席张荣恭秘密访问中国大陆,先见上海市委书记,后与国台办主任会面,被绿营放大解读。随即有消息传出陆委会准备阻止李骁东参加,舆论担心论坛又要发生第三次变故。这次与之前蓝营高层的交流不同,被指借题发挥、顺手打压国民党,而且正中下怀:论坛已经两次延期,台北市长蒋万安的访陆行程也被搁置,再这样下去,恐怕会从"延期"变成"取消",相当于收紧两岸城市交流的窗口。

对岸的态度比较明确,11月19日,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表示两岸同胞是骨肉相连的,应该经常往来,明确支持双城论坛,同时指责民进党当局出于政治私利而阻碍交流。语气平和,但是信号很清晰,大陆不设交流障碍,欢迎论坛正常举行。这对蒋万安来说就是定心丸也是考卷:能不能承受住压力把论坛办回民生和产业合作的平台。这就需要有定力、有执行力。

从利害得失的角度来说,台湾比大陆更需要论坛。上海和台北的合作不是空话,而是项目、资源、市场、人脉的对接。只有谈成并且可以落实,民生才有获得感。如果办不成的话,大陆的损失不大,平台和窗口依然存在,

真正吃亏的是台北:机会丧失,时间以及信任成本不断加大。偶发因素还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经常出现变化的话,合作方就会迟疑,甚至会选择节奏更稳定、政策更可预测的城市。长期看风向来决定重要节点,风险由台北自己承担。

蒋万安来不来,不会引起两岸的大风波,但是他是台北的风向标--一个市长在政治风暴中能不能在压力之下交出答卷,都是现场的测验。

与此同时郑丽文打算访陆一事也引起热议,外界想知道张荣恭与国台办会面时是否谈及了她的安排、是否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朱凤莲提出的基本框架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之上,愿意与国民党加强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交流,凡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胞福祉的事情都会积极推动。态度开放、前提明确:回归共同的政治基础,道路就会畅通无阻。

回到论坛本身,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民生和产业布局。社会不需要那么多弯弯绕绕,只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办与不办、来与不来、什么时候办。时间表确定之后,企业才可以安排排期,团队才可以订票订场,城市外交才不会被猜测所束缚。

蒋万安能够承受得住吗?他并不害怕争议,但是害怕陷入无休止的拉扯之中。既要保持市政节奏、回应支持者的期待,又要应对中央和地方不同的声音压力,这关终究是要过下去的。市长除了要负责路灯、管线等基础设施的修建外,还要把跨海之桥修好,使市政工作与城市外交保持连续性和可预期性。

郑丽文这条线是有希望的,但是条件和时机的问题。她自称的立场是九二共识、反对独派,政治倾向已经明确。真正的阻力就是岛内看不见的那道墙。时机不恰当、宣传太早,反而会遭到层层加码,导致全盘皆输,因此没有具体的安排,也是权衡的结果。

这场风波的落脚点有三个方面:第一,尽快确定双城论坛的日程,时间表一公布,风浪自然平息。二是蒋万安的表态以及他的行动,要清楚地界定论坛的定位,即市政和产业之间的桥梁,而不是政治试验场;然后提出推进路径、时间表、备选方案以及风险预案,比如延期、异地或者线上线下结合等,以防出现某一个环节卡壳。三是郑丽文来华访问的有关安排,其象征意义就是为交流"点灯"。

最害怕的就是不确定性,不确定就会造成合作规模缩小、信任丧失。与其空转,不如列一张清单:哪些事情可以按常理推进,哪些地方需要沟通协调,关键时间点的备用方案是什么。企业容错空间很小,公众的容忍度也很低,不能让一次次"传出""可能"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桥给拆了。

还应注意的是,陆委会是否真的拒绝李骁东赴台目前还没有权威结论。传闻不能代替正式文件,不然就会出现情绪走在事实前面的情况。说到底,关键是尽快确定时间表,以实际的推进来回应关切,稳住局面,把交流重新引向民生和合作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