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关税战让中国必须把扩大内需的堵点真正解决掉(2)

2025-04-17 13:51  观察者网

中美贸易不平衡是个很老的话题。我记得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问美国时在MIT做演讲,在演讲中他就重点回应了美国人关心的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当时,斯坦福大学的刘遵义教授在现场。朱总理在演讲中看到刘遵义坐在下面,就提到了刘遵义教授团队关于中美贸易逆差的一个研究。

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问美国,并在MIT举行演讲 视频截图

那时候美国贸易逆差的数字没现在这么大,但由于有香港的转口贸易,美国公布的逆差统计数据比我们公布的大得多,所以主要争论集中在逆差的统计口径上面。后来这个问题不断迭代升级,好几届美国政府都把这个问题看作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小布什当政时就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在奥巴马时期,这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中美两国也在中美商贸联合委员会框架下针对贸易逆差问题开展了联合研究。

萨缪尔森(1970年获得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活着的时候,在2003年的《经济展望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上写了一篇文章,主题就是美国的生产外包对美国会不会有伤害?他的答案是,生产外包至少对美国的就业有伤害。

他举了一个例子,北卡罗莱纳州的一家银行,把它的客服中心外包到印度去了,这样银行里面原来负责接电话的人就失业了。失业以后也许在当地还可以找到工作,但工资肯定更低了。这是萨缪尔森基本的看法。

但萨缪尔森有一个做贸易的学生,也是MIT毕业的,叫巴格瓦蒂。他就撰文反驳了老师的看法。他同样讨论了一个简单模型。他认为客服中心外包出去以后,这家银行的成本降低了。成本降低可以让银行服务更多的客户,让客户的成本降低。他最后的结论是美国的生产外包会带来更多经济增量,这可以理解为美国的福利会增加,所以很合算。后来他还写了一本书,叫《捍卫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