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训完话 又一美军四星上将辞职

2025-10-04 11:36  网易

前两天,美国数千名高级军官被从全世界各地召回,大家都在猜测,是不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果然,会议结束之后,好几名高级军官都纷纷递上了辞呈,甚至还包括一名美军四星上将。

这场会议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结束之后,这么多美军高官纷纷递上了辞呈呢?

9月30日,近千名美军高级军官被一纸命令从世界各地的岗位上召回,齐聚匡蒂科,这场会议的规模前所未有,甚至导致太平洋司令部的指挥岗位出现了长达72小时的真空。

如此兴师动众,传递的信号不言而喻:军事行动必须为政治议程让路,会场的气氛压抑而紧张。

站在台上的,是新任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这位曾经的陆军少校,此刻正对着一群身经百战的将军们训话。

他谈论的并非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也不是迫在眉睫的军事挑战,而是将军们的体能、体重和仪容。

他毫不留情地公开斥责军中存在"肥胖的将军",宣布了十项关于个人标准的新指令,这种刻意营造的权力反差,像一记耳光打在所有职业军人的脸上。

这不像一场军事会议,更像一出精心编排的权力剧,旨在测试在场所有人的服从度,当总统特朗普的身影意外出现时,这场剧目达到了高潮。

他环顾会场,对现场鸦雀无声的反应表达了不满,似乎在暗示这些将星云集的人物本该为他的到来而欢呼。

他以一种调侃中夹杂着威胁的语气说道,谁要是现在离场,谁的军旅生涯就到此为止,面对这场近乎羞辱的"忠诚测试",将军们的回应是更加深沉的沉默。

这是一种奇特的对抗,既是在森严等级下的被动服从,也是职业军人文化对这种真人秀式政治的无声抗议,他们选择了沉默,但几个小时后,布西尔用行动给出了他的答案。

布西尔提出辞职之后,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的领导人、同样是上将军衔的布莱恩·芬顿也宣布离职,空军参谋长戴维·阿尔文也已计划在11月正式卸任,一时间,五角大楼上空阴云密布。

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场系统性"人事清洗"的高潮,自今年年初,特朗普撤换了备受尊敬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查尔斯·布朗,换上了退役中将丹·凯恩以来,已经有7名上将离职,另一种说法是多达14名四星上将被迫换人。

空军成为了这场人事地震的重灾区,离职者中竟有四人来自空军,赫格塞斯更是下达了明确的裁员指标:削减20%的四星上将和10%的将级军官。

这股"出走潮"的背后,是一个清晰的信号:专业能力不再是晋升的唯一标准,政治忠诚被摆在了首位,而新任参联会主席丹·凯恩的上位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位退役中将曾夸下海口,说自己一周内就能击败ISIS,但其真实的指挥经验却饱受质疑,他之所以能接替布朗,更多是因为他的政治可靠性,而非战功。

这让人不禁回想起2018年,时任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因叙利亚撤军问题愤而辞职的一幕,但这一次,公开的羞辱和波及的广度,远超以往,标志着军政关系的急剧恶化。

这些高级将领的离去,根源在于更深层次的矛盾,一方面,是特朗普政府令人困惑的战略转向,另一方面,是军队的职业文化正被"政治站队"的潜规则系统性地侵蚀。

以布西尔为例,他一向被视作对华鹰派,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核武库的快速扩张,并极力主张调整对华核威慑战略。

他主导的新一代洲际导弹"哨兵"项目,正是这一战略思想的体现,而特朗普政府的新国防战略却戏剧性地将中国等对手置于次要位置,转而优先防御本土和西半球。

更讽刺的是,布西尔呕心沥血的"哨兵"项目,最终因预算超支而被叫停,这让布西尔和许多一线将领感到无所适从。

他们被要求准备应对的威胁,却在战略文件中被降级,他们赖以威慑对手的利器,却被内部的政治决策釜底抽薪。

一种更危险的腐蚀正在军队内部蔓延,特朗普多次表露出希望军队更多介入国内事务,甚至进入城市"执法"的意图,这触碰了美军作为对外作战力量的传统底线,让职业军官们对军队"政治化"的前景深感忧虑。

这种忧虑并非空穴来风,西点军校的一项调查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现实:超过八成的学员认为,在军队中,政治站队比军事技能更重要。

当军官的摇篮都开始弥漫这种风气,意味着军队的战斗精神正在从根基上被腐腐蚀,当高层忙于政治清洗,基层军官被迫将精力从导弹如何部署,转移到发型是否合规时,整体的战备状态可想而知。

五角大楼内部的政治风暴,恰好发生在一个美国军事硬实力相对衰落的危险节点,技术优势的丧失与工业基础的萎缩,让这场由"忠诚测试"引发的内部危机显得格外致命。

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不久前公开承认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无人作战、量子计算等决定未来战场的关键领域,美军已经失去了对解放军的技术优势。

这番表态,无异于宣告了美军一个时代的终结,现实的对比更加触目惊心。解放军已经列装了100式主战坦克,并形成了由车载激光炮和微波武器构成的体系化反无人机能力。

反观美军,其主力M1A2坦克的生产线已经停产,被寄予厚望的新型M10坦克项目则被直接取消。装备换代出现了危险的断层。

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工业基础,美国已经丧失了过去那种能将强大制造业在战时迅速转化为军工产能的"总体战"优势,而这恰恰是中国的长项。

在技术和装备优势不再的背景下,官方开始转而强调士兵的"意志力",试图用精神胜利法来弥补硬实力的不足,但在军心涣散、专业将领纷纷离职的现实面前,这种宣传显得无比苍白和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