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层面,中方的这次访美,外界普遍解读为中美"握手言和"的信号。商务部强调要通过平等协商解决问题,维护经贸关系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可实际情况远非一厢情愿。美方关税、技术限制、产业链脱钩、投资审查,每一项政策背后都是赤裸裸的零和博弈。美方想让中国让利,自己却不肯放松高科技出口管制。中国的回应很有分寸,"愿意对话,但不会妥协底线"。谈可以,妥协没门。过去几年中美经贸谈判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实力和耐心的较量。
就在中美经贸谈判"难解难分"之际,特朗普和美俄又把视线拉到了核领域。特朗普刚跟俄罗斯谈完核武器控制,马上公开喊话中国加入美俄核裁军谈判。理由很简单,美俄核弹头加起来占全球绝大多数,中国要加入才能实现"全球去核化"。听起来很公平,实际情况却是"拉中国下水",转移自身压力,限制中国未来发展空间。
中国的核政策和美俄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美国自己在核军控上也是"退群大师"。退出《中导条约》,弱化《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一边喊裁军一边升级核武库。哥伦比亚级核潜艇、三叉戟II导弹、B61-13小型化核弹、F-35A战斗机核认证、哨兵洲际导弹换装……美国在核威慑升级上没停过,谈判桌上却让别人先让步。中国的"三大原则"几十年不变:不首先使用、最低限度威慑、保主权安全红线。这不是固执,是理性和自信的战略选择。
美国的"多线作战"策略,背后其实是一种焦虑和算计。经贸谈判想逼中国让步,留学生政策搞"胡萝卜+大棒",核裁军又拉中国填坑。三线推进,处处设局。但中国的应对始终是理性、自信、不吃套路。经贸上谈可以,底线不让。教育交流欢迎,但要求美方言行一致。核军控美俄先带头,中国只做负责任大国。这种从容,来自于中国对自身实力和战略的高度信任。
贸易谈判、教育交流、核军控,每一条线都是中美战略博弈的缩影。美国想做大国领头羊,想让中国跟着规则走,但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只能被动应对的"经济体"。现在中国讲实力、讲底线、讲自信,能谈但不妥协,能忍但不退让。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守住自己的路,才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美"握手言和"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美好,实际是对舆论的"心理安慰"。经贸关系会反复拉锯,留学生政策会冷热交替,核裁军桌上还会继续拉锯。真正的"和解",不是一次磋商、一次握手就能搞定,而是要看实力、耐心和战略的长期较量。中国现在的战略定力,就是最大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