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央视新闻《面对面》栏目讲述了一则动人的未成年人保护案例:重庆15岁女孩因长期自残引发关注,其背后是7岁遭遇性侵的痛苦过往。检察官吴波未止步于司法程序终点,主动将心理关爱纳入救助,既暴露了司法救助中"心理康复"的盲区,更彰显了执法者守护未成年人的责任担当。

女孩的经历令人揪心。7岁遭遇性侵后,创伤如"暗刺"潜伏,随年龄增长演变为自残与极端情绪。从司法流程看,案件本可在犯罪者受惩后收尾,但吴波注意到女孩掩饰伤痕的躲闪眼神--他明白,"法律正义"之外,更需"心理救赎"。
说服女孩外公外婆接受心理干预时,吴波遇阻:老人认为"孩子只是闹脾气",对心理治疗存偏见。这种认知误区在部分家庭并不少见。吴波转而将司法救助金定向用于心理康复,联系专业机构定制半年免费治疗计划,又说服女孩母亲延长治疗至一年。

一年后,女孩判若两人:从回避交流、自伤宣泄,到主动分享绘画兴趣,人格渐归健康。这份改变,源于吴波团队"多走一步"的坚持,更标志着司法救助从"程序正义"向"全面守护"的突破。
当前,心理干预仍常被误解。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年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 ,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约30%受害者留严重心理创伤,近10%有自伤或极端念头。但司法流程结束后,心理康复常成"被遗忘的角落"。吴波的实践提醒我们:司法不仅要惩恶,更要帮受害者重返生活。法条无情感,但执法者的行动能传递温暖--得不到心理救助的青少年,往往较难实现自我和解与社会融入。

女孩祖辈的认知误区,折射出对心理疾病的羞辱、对专业治疗的抗拒,有时比创伤本身更具长远危害。吴波团队的行动,不仅救了一个孩子,更推动"社会观念破圈":未成年人保护需司法突破定式、家庭扭转旧念、社会提升认知,三者合力方能织密守护网。

女孩的转机,是检察官与心理专业人士打破传统救助模式的成果。"多做一点"的朴素坚持,恰是改变未成年人命运的关键。期待更多如吴波般的"守护者",探索更全面的司法救助路径。当社会认知更科学、司法救助更延伸、家庭观念更开放,必能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全方位守护,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摆脱创伤,健康成长。










